上世纪,有一部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也风靡一时的日本系列喜剧《寅次郎的故事》。这个松竹映画的金字招牌从1969年一直拍到了1996年,直至主演渥美清逝世才宣告终结,是世界影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片。事实上,「寅次郎的故事」是中国人给的译名,它的日文原名叫「男はつらいよ」,直译过来便是「男人真辛苦」。不过,《寅次郎的故事》是喜剧,在导演山田洋次的执导下显得轻松而风趣,倘若跟韩国影片《国际市场》中的主角尹德洙相比,寅次郎的生活着实惬意多了。
《国际市场》上映于2014年,导演尹济均,在此之前,他最出名的两部电影是《色即是空》与《海云台》。前者开启了韩国青春性喜剧的先河,后者则是韩国首部灾难片,都引起过巨大的反响。而《国际市场》的类型与这两部电影皆不相同,是以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的影片,再加上片头用一只飞舞的蝴蝶拉开序幕,像极了曾经的《阿甘正传》。可喜的是,《国际市场》在韩国国内十分卖座,观影人次突破千万,尹济均的执导水平再次得到了肯定。
类似这样的「小人物+历史」型的电影并不好拍,关键处在于拿捏两者的比重以及人物和历史的融合,既不能让历史显得臃肿枯燥,也不能让人物显得刻意造作。《阿甘正传》之所以位列经典,就是因为罗伯特·泽米吉斯把握得当,把阿甘从一个历史的投影变成了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同时又有高度的代表性。至少在这一点上,尹济均做得不错,他甚至把自己父亲的名字给了片中的主角,意欲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怀着如此信念,势必灌注了深情厚意,角色自是颇为真实可信。
尹德洙,一个辛苦的男人,一个从来没为自己活过的男人。自从孩提时代在战乱中不慎将妹妹末顺滑落肩头,父亲只身离开寻找的那一刻起,怀揣着遗失妹妹的愧疚,铭记着父亲「爸爸不在你就是家长,你要守护好家人」的嘱托,德洙不仅接过了父亲身上的棉衣,更是传承了一家之主的权杖,提前跨入了成年世界,担负起了养家护家的重担。
在东方农耕文明中,父权向来至高无上,「长子如父」亦是天经地义。于是,德洙几乎就成了父亲的化身,为家人忍辱负重、肝脑涂地。为了养家糊口,他先是做了十多年的码头搬运工,接着又去德国当了煤矿工人,在瓦斯爆炸中险些葬身他乡;回国后好不容易考上了海洋大学,但为了小妹的嫁妆钱和全家赖以为生的店铺,又不得不选择离开妻儿去越南战场做技术工人,其间自然也是九死一生。
本片能够在韩国引起强烈反响,根本原因在于尹德洙的一生不但是整整一代韩国人的生活写照,还是韩国从战争创伤迈向富国之路的历史写照。对于经历了「朝鲜战争」的那一代人而言,维护家族平安是最质朴、最迫切的愿望,同时延伸开去还是整个民族渴望重逢与复兴的力量源泉。影片中出现的1950年「兴南大撤退」、六七十年代「矿工护士赴德潮」、以及越战期间韩国军队参战都足以勾起韩国人的集体记忆,后两者在韩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尤其举足轻重。当然,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影片反映的1983年的南北韩认亲活动。德洙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妹妹末顺,原来当年妹妹失散后被美国人收养,已经定居洛杉矶并结婚生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亲人相认的悲喜交加让纵使本非同国人的观众也潸然泪下。
好在苦大仇深的德洙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最佳损友达久和妻子英子既是德洙生活中的调剂,也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对于拙朴、被动、缺乏魅力的德洙而言,假如没有看似油滑狡黠、实则重情重义的达久,假如没有温柔体贴、付出巨大的英子,想必他很难能在承载过多责任的疲惫人生中一路走下来。屡次绝望中,真正拯救他的并非是对父亲的承诺,而是始终不离不弃的挚友与爱人。
如果说崔岷植、宋康昊、薛景求是六零后韩国男演员的代表人物,那么黄政民、河正宇、孔侑等人则展现了七零后韩国男演员的强大演技。《国际市场》在第52届韩国电影大钟奖的评选中狂揽十个奖项,其中就有黄政民的最佳男主角奖。他从青年跨越到老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尹德洙」憨傻木讷、坚韧顽强的神韵,虽然片中的老年妆有点不那么自然,不过却不妨碍欣赏其出众的表演。另外,若论瑕疵的话,除了老年妆,影片部分段落的情绪稍嫌饱满,恐怕略略减去一两分会效果更佳。
影片的最后,步入晚景的德洙在全家团聚的欢声笑语中一个人走到自己的房间,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男人终于崩溃,老泪纵横地道出了「我真的很累」。恍惚间,他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朝思暮想的父亲,听到了父亲对他的肯定:「我知道你受的苦,我也很感谢你,你做到了我没能做的事。」不过,最令他宽慰的应该是妻子的话,当德洙问英子为何与他结婚时,后者回答「因为爱你」。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老头心里一颤,或许这才是对他辛劳一生的最好犒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