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影视生活第一站 时光网)
时光网特稿2017年是对于西方女性导演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
《神奇女侠》成为12年来首部女性执导的超级英雄大片,
派蒂·杰金斯也凭借
《神奇女侠》的票房成功一跃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女性导演。
在
凯瑟琳·毕格罗(
《拆弹部队》)、
索菲亚·科波拉(
《迷失东京》)、简·坎皮恩(
《钢琴课》)、
萨姆·泰勒-约翰逊(
《五十度灰》)等女性导演之外(她们所执导的影片大多为中小型成本),又添一名能驾驭高预算、大场面超英大片,并让男女老少都掏腰包买账的女性导演。
(从左至右:张暖忻、黄蜀芹、李少红、李玉)
在最近的2016和2017年,依然出现了不少女导演的的作品,要么拥抱商业,走类型叙事和大场面风格,要么朴实动人,以温情打动观众,要么执著于艺术创新,都是华语电影创作成就的重要力量。这些作品往往从女人的情感和命运切入,来关照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面相。出于女性天生的敏感和细腻特质,电影也就更为温婉动人。
成熟女导演出新作
电影市场是非常残酷的,电影观众也是非常现实的,不会因为一个导演的资历深浅和名气大小去褒贬一部影片,一切都要以呈现在银幕上的作品本身来说话。成熟女导演的优势在于获得资源和人脉,但是她们的作品要经受更严格的考验。
毫无疑问,
许鞍华是华语电影界最好的女导演,一直未婚的她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电影,
换来的成果是五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这个成就前面自无古人,后面可能也难有超越者。许鞍华电影的特点是细腻而不柔弱、平凡而不平庸,虽然多关注女人的生活,但又不是彰显女权,而是在一种中性的风格中去观察更为广泛的众生的命运。
许鞍华并不是只拍艺术片的导演,她的创作轨迹总是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徘徊和波动。但是他对于商业片的把控力明显不如艺术片那么娴熟,往往是拍了一部反响不佳的片子后,紧跟着又拍一部小成本的艺术片来挽回口碑。这与她身处电影产业中,不得不考虑市场有关,总是在不自由中去寻找自由。
2017年正逢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她拍摄了反映香港东江纵队抗日故事的献礼片
《明月几时有》。影片云集了
周迅、
彭于晏、
霍建华等走红明星,但并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横店打鬼子”的商业类型片,而是用了两小时片长,从
小人物的视角去还原历史和战争的真实面貌,营造出舒朗冷峻的意境。尽管在艺术上很有创意,打破了传统抗日片的套路,但显然没有投合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最终仅收获6294万元票房。
等讲述女性故事的作品,其中后者还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她的电影细腻温婉,在柔弱中展现坚强,善于表现不同时代中女人的命运。如果她专注于做一位导演,估计成就不会再许鞍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