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香港金像奖新晋影后毛舜筠的影片
《黄金花》4月28日在内地公映,经过“五一”档,收入不过100万元,成绩相当惨淡。《黄金花》是香港导演陈大利的导演处女作,让毛舜筠夺得了第37届金像奖影后,这或许也是促成影片在内地上映的原因之一。
与《黄金花》同期在内地市场上映的电影还有
《低压槽:欲望之城》,后者是由张家辉自导自演,是一部商业电影,虽然投资不小,但在五一档的三天中也未能拿到3000万元的票房。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香港电影似乎都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市场境地。
在香港本地呢?香港观众似乎对香港电影更加冷淡,2017年港产片在香港的票房第一是
《春娇救志明》,收入3070万港币。好莱坞电影
《美女与野兽》拿下香港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收入6807万港币,差距何其之大。
榜单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
从这份香港影史票房排行榜中可以看到,香港电影最高票房是
《寒战2》,收入6624万港币,榜单中仅排第19位,香港电影在本地完全无法抗衡好莱坞等海外电影。
回顾4月闭幕的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是
《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导演,2017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市场上映,累计收入6293万元。《明月几时有》是高成本电影,拥有周迅、彭于晏这样的明星阵容,而且还是合拍片。
讲述香港本地的现实题材,只能拍摄像《一念无明》这样的低成本影片
《黄金花》和《明月几时有》可以看做是现在香港电影的两种生存模式,第一种本港制作模式,就像是《黄金花》扎根于香港本地,讲述香港社会的故事,主旨在于培养新人导演,低成本、尽力去选用明星(香港的明星资源异常丰富)、讲述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从《黄金花》回溯,
《点五步》《一念无明》《幸运是我》都是这样的类型。
《追龙》虽然是讲述香港的故事,但这样高的成本,必须寻求内地资金支持
第二种生存模式就是在内地的合拍片模式,这种合拍片模式基本都是高成本电影,比如
《追龙》《美人鱼》《西游伏妖篇》《红海行动》,这些电影有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公司资本注入,导演都是香港人,不过这些电影更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说直白一点,现在的合拍片更多是香港公司提供技术(导演或幕后团队与明星),内地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最后制作出一部票房有保证的电影。
201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约为60部;1993年,香港电影年产量是234部。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说明了香港电影已经从昔日的辉煌跌落到今天的谷底,艰难中前行的香港电影,生存现状如何?未来的香港电影又将走向何方呢?
香港电影艰难现状
北上才能拍大片,产量一路下滑
现而今的香港电影制作肯定是今非昔比,一年60部的产量,不仅仅是让很多从业人员转行,也让很多新人导演没有机会得到成长锻炼,没戏可拍,让香港电影始终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
1990年~201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列表,产量一路下滑
但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基础仍在,飞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很需要香港电影人的技术和经验,近期内地狂卖的电影
《战狼2》《红海行动》
《唐人街探案2》中就需要香港导演或者香港武术指导的加盟,且不说中国内地,就连美国好莱坞之前也曾向香港电影学习武术指导和吊威亚的技术,影响力不言而喻。
香港电影的现状是不太乐观的,制作已经被分成了两大种类,一种就像是《黄金花》《点五步》
《一念无明》《狂舞派》《僵尸》《陀地驱魔人》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并不首先考虑内地上映,以本港和东南亚为市场依托,在创作上任意发挥;另一种就像是
《杀破狼·贪狼》《美人鱼》《红海行动》《西游伏妖篇》
《一代宗师》等合拍片,成本在8000万~4亿区间,主打就是内地市场,这一类合拍片已经看不到多少的“港味”。
香港电影人北上,可以执导像《红海行动》这样投资过亿的商业大片
曾有业内人士说:“以后就没有所谓的港产片,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密切融入内地市场,以后都是中国电影。”
但是,香港市场每一年现在还会出产《黄金花》
《29+1》《哪一天我们会飞》《狂舞派》这样一批保持香港电影风格的港产片面市,有不少也进入内地市场,但票房多数都是零敲碎打,过1000万都很难。那为什么香港电影人还在坚持做这样的中低成本港产片么?
首要目的是为了锻炼新人导演。《黄金花》是有香港电影发展基金资助拍摄完成,香港电影发展局设立的发展基金每年都会资助新导演拍片,以扶持新人导演的成长。
刘德华投资了《疯狂的石头》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香港电影在人才领域是全方位的青黄不接,所以香港电影行业从政府到公司近几年都在有意识培养新人导演上位,没有导演的话,香港电影就真的无以为继了。
记者采访了一位电影发行人Q先生,这位电影发行人Q先生是内地人,参与过多部香港电影在内地发行的工作,他对香港电影人才培养机制的看法是:“整体来看,香港电影行业的培养机制也在改变。比如过去是片场学徒制,像是吴宇森、杜琪峰、尔冬升、林超贤都是从片场副导演一步步做起来的。现在这种学徒制基本没有了,成为导演的人大概是两种,一种是学院派,从大学里学电影专业出身的新人导演;还有一种就是创作派,并不一定是学电影或导演出身,自己做剧本然后从编剧到导演。”
那么,香港电影从鼎盛时期能进入北美院线上映的情景,到今天从产量到质量都令人堪忧的落寞,香港电影这几十年经历了什么?香港观众为什么不爱看香港电影了?香港电影还有恢复黄金时代的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