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公布的2019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奥斯卡奖上获得奖项的首部亚洲电影

美国人的自娱自乐:亚洲电影突围难

2019年第91届奥斯卡奖宣传海报

《燃烧》导演李沧东才刚刚成为学员会员

《霸王别姬》本有希望拿到最佳
饱受诟病的规则:运气比实力更重要

《大唐玄奘》曾被中国大陆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阿黛尔的生活》曾为了票房考量放弃申奥

《色戒》美国海报

《狼图腾》曾因“国籍”问题被奥斯卡退回
亚洲电影与奥斯卡外语片的那些事儿
中国大陆:《菊豆》靠话题上位 《英雄》北美票房口碑双收
中国大陆曾凭届张艺谋导演的《菊豆》(1991)和《英雄》(2003)两获提名。其实加上1992年代表中国香港入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说是老谋子在自己的创作巅峰期与奥斯卡奖的三次失之交臂。
《菊豆》的投资来自日本,在报送奥斯卡并获得西方关注后,中国官方觉得太过敏感,希望将之撤下,但被奥斯卡拒绝了。最终该片没能在中国上映,张艺谋也“被辞掉”了奥斯卡颁奖礼的邀约。不过这个微妙的插曲,反倒帮助《菊豆》在美国获得了知名度。但最后奖项还是颁给了一部描写偷渡者心酸的瑞士电影《希望之旅》。
事实上《菊豆》清奇的故事在许多评委看来很是迷人,但仍很难吸引大部分的投票会员。但论及艺术性,《菊豆》还是在《希望之旅》之上的,不然也不会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雄》是远离奥斯卡舞台十多年后,张艺谋的一次成功回归,同时也是导演个人创作的一次转型。不过该片当时对于秦始皇的塑造引发了巨大争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西方观众对影片的判断,在他们眼中,“秦始皇”并不等同于“暴虐”。这一次,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反倒帮了《英雄》。
该片当年在北美上映爆收超过5000万美元票房,metascore 评分更是高达84分。影片的美学呈现深得西方观众喜爱,但可惜生不逢时,赶上《卧虎藏龙》在2001年刚刚得奖,最终惜败于并不十分出色的德国战争片《情陷非洲》(又名《何处是我家》)。
中国香港:《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都输在公关!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4)为中国香港两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有意思的是,两部明明都十分有希望拿奖的影片,最终都输在了公关上!
《菊豆》入围提名的第二年,张艺谋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入围,但却又一次输给了如今已无人提及的意大利电影《地中海》。但前者在今天却依然深得西方影评人的追捧。
只可惜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美国发行公司Orion正赶上财政危机,只能将全部资源用在宣传《沉默的羔羊》上,以至于《大红灯笼》没能获得足够的宣传,能获入围已经算是走运了。
另一部《霸王别姬》也是命途多舛。90年代,中国官方不愿意在西方观众面前展现自己的负面形象,以至当年在报送影片的时候,以“政治正确”的《凤凰琴》替代了艺术价值甚高的《霸王别姬》。
但所幸前者最终代表香港出征,并一举杀入了五强。只可惜最后还是因为发行公司米拉麦克斯孤注一掷在《钢琴课》上,输掉了近在咫尺的奥斯卡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霸王别姬》横扫了当年金球奖、英国学院奖和戛纳金棕榈大奖等几乎所有最佳外语片奖,巩俐还凭借该片摘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女配角奖。
中国台湾:《卧虎藏龙》登顶
中国台湾地区的三次提名均来自李安的作品,其中《喜宴》(1994)和《饮食男女》(1995)连续两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作为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后两部作品,两个中国式的家庭伦理故事很难吸引到大部分学院会员手中的选票。
《饮食男女》当年输给了苏联电影《烈日灼人》,后者用温暖的色调讲述了一个大清洗背景的悲剧故事。显然相比人伦情感,奥斯卡更偏爱能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人权故事。
而至于《卧虎藏龙》为华语片赢得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最佳外语片奖,只能说该片从形到神,全方位震撼到了西方观众。当年《卧虎藏龙》还提名了最佳影片,和今年的《罗马》有点类似。
《卧虎藏龙》带有浓厚的文人色彩,视觉上是东方色彩浓郁的写意江湖,而故事上则刻画了人性的挣扎。而中式伦理与西方浪漫主义之间的激烈碰撞,也终于让这个东方故事真正走进了每一位学员评委的内心。
日本:凭《小偷家族》第13次入围
凭借《小偷家族》,日本电影第13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决逐,亚洲电影强国的地位无以撼动。日本电影也曾是最高获得奥斯卡奖的亚洲电影,在外语片设立之初的九届奥斯卡奖上,《罗生门》、《地狱门》和《宫本武藏》三部武士电影被先后授予了荣誉奖。
《宫本武藏》剧照
三部作品分别出自黑泽明、衣笠贞之助和稻垣浩三位为早期日本电影打下坚实基础的大师之手。其中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还同时斩获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并提名了英国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大奖,而《地狱门》则获封戛纳电影节大奖,同样也提名了英国学院奖的最佳影片。
而算上《罗生门》,以及《电车狂》(1972)和《影武者》(1981)的两次提名,黑泽明成为了唯一一位三获奥斯卡青睐的日本导演。都说奥斯卡是“认人”的奖项,对于业内的大师级人物总会有天然加分。同样三获提名的李安和张艺谋亦是如此。
要论通过竞赛诞生的“最佳外语片”,日本目前仅有一部《入殓师》,该片是今年《小偷家族》杀入五强之前,日本电影最后一次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两部影片颇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淡化生死,聚焦人性的善良。不知《小偷家族》最终能否有所斩获。
伊朗:中奖率最高
虽然日本坐拥13次提名,但伊朗还是凭借3次提名、2次获奖,保有亚洲电影的奥斯卡最佳战绩。前面有提到奥斯卡会为熟面孔加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就是其中一位。他凭借《一次别离》(2012)和《推销员》(2017)两次捧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即便放在美国导演身上,也是十分难得的成绩。
在1997年穆罕默德·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后,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受到严苛审查的伊朗电影终于迎来“春天”,那一年上映的《天堂的孩子》在1999年为伊朗获得了首个最佳外语片提名。
2012年提名并获奖的《一次别离》直指伊朗等级分明的社会现状,细腻刻画出在西方文化与本土信仰的撕裂拉扯中,伊朗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然而相比《一次别离》,2017年捧获小金人的《推销员》格局却小了许多。

事实上,当年《推销员》捧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穆斯林禁令”生效不无关系。一贯主张人权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奥斯卡奖,正是在利用这部影片的获奖表态发声。虽然影片的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和一众演员都没能出席颁奖礼,但奥斯卡官方追求的效果达到了。
以色列:九次提名,最擅长拍战争
《狐步舞》剧照
从1965年《萨利赫》为以色列获得了首个最佳外语片提名,到2012年的《脚注》,以色列一共九次入围最佳外语片奖的五强名单。此外还有《狐步舞》、《黎巴嫩》等战争佳片在申报后没能入围。虽然至今颗粒无收,但这些征战奥斯卡的足迹足以见证这个战乱国家的电影情缘。
都说十部以色列电影,有九部在打仗,还有一部在准备打仗。“战争”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也成为了以色列电影的核心。对于这个年轻的国家而言,战争史就是国家史,也是电影史。也正因为如此,以色列才能拍出世界上最好最真实的战争电影。
韩国:《燃烧》落选,依然零提名
《燃烧》铩羽而归
《小姐》和《燃烧》先后被西方观众认可,让至今还没有一次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韩国电影看到了一丝希望。可惜《燃烧》还是在最后一刻落选,影片或许还是败在太虚了,毕竟奥斯卡是一个需要表达明确立场的舞台。
至于前年在颁奖季大放异彩的《小姐》,韩国媒体一度十分马后炮的感慨它比《密探》距离奥斯卡更近,但实际上韩国申奥片审议小组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从曝光的审议资料来看,2016年的最终决选确实是在《小姐》和《密探》之间进行的,但考虑到《密探》的原创性更强(《燃烧》可能也输在了原创性上),以及《密探》的出品方是华纳,主演宋康昊和李秉宪又都是学院会员,最后的核算结果是《密探》81.5分,《小姐》72.6分。
当年《小姐》落选,还有记者写文章指出该片是朴槿惠“黑名单”的受害者,但考虑到《密探》的主创都来自“禁片”《辩护人》,所以并没有这种可能。
年份 | 获奖与否 | 片名 | 国家和地区 | 备注 |
2018 |
| 《迦百农》 | 黎巴嫩 | 2.24颁奖礼 |
2018 |
| 《小偷家族》 | 日本 | 2.24颁奖礼 |
2017 | 获奖 | 《推销员》 | 伊朗 |
|
2016 |
| 《希布》 | 阿联酋、约旦合拍 |
|
2014 |
| 《残缺影像》 | 柬埔寨 |
|
2014 |
| 《奥玛》 | 巴勒斯坦 |
|
2012 | 获奖 | 《一次别离》 | 伊朗 |
|
2012 |
| 《脚注》 | 以色列 |
|
2010 |
| 《阿亚米》 | 以色列 |
|
2009 | 获奖 | 《入殓师》 | 日本 |
|
2009 |
|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 以色列 |
|
2008 |
| 《蒙古王》 | 哈萨克斯坦 |
|
2006 |
| 《天堂此刻》 | 巴勒斯坦 |
|
2004 |
| 《黄昏清兵卫》 | 日本 |
|
2003 |
| 《英雄》 | 中国 | 导演张艺谋 |
2002 |
| 《印度往事》 | 印度 |
|
2001 | 获奖 | 《卧虎藏龙》 | 中国台湾 | 导演李安 |
2000 |
| 《喜玛亚拉》 | 尼泊尔(与法国等国合拍) |
|
1999 |
| 《天堂的孩子》 | 伊朗 |
|
1997 |
| 《钟情的厨师》 | 格鲁吉亚 |
|
1996 |
| 《花好月圆》 | 格鲁吉亚 |
|
1995 |
| 《饮食男女》 | 中国台湾 | 导演李安 |
1994 |
| 《喜宴》 | 中国台湾 | 导演李安 |
1994 |
| 《青木瓜之味》 | 越南 |
|
1994 |
| 《霸王别姬》 | 中国香港 | 导演陈凯歌 |
1992 |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中国香港 | 导演张艺谋 |
1991 |
| 《菊豆》 | 中国台湾 | 导演张艺谋,中国(华语片)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
1989 |
| 《你好,孟买》 | 印度 |
|
1985 |
| 《大墙后面》 | 以色列 |
|
1982 |
| 《泥之河》 | 日本 |
|
1981 |
| 《影武者》 | 日本 | 导演黑泽明 |
1978 |
| 《魔鬼任务》 | 以色列 |
|
1976 |
| 《望乡》 | 日本 |
|
1974 |
| 《切罗基大街的房子》 | 以色列 |
|
1973 |
| 《我爱你,罗莎》 | 以色列 |
|
1972 |
| 《电车狂》 | 日本 | 导演黑泽明 |
1972 |
| 《警察阿祖莱》 | 以色列 |
|
1968 |
| 《智惠子的画像》 | 日本 |
|
1966 |
| 《怪谈》 | 日本 |
|
1965 |
| 《萨利赫》 | 以色列 |
|
1965 |
| 《砂之女》 | 日本 |
|
1964 |
| 《古都》 | 日本 |
|
1962 |
| 《永远的人》 | 日本 |
|
1958 |
| 《印度之母》 | 印度 |
|
1957 |
| 《缅甸的竖琴》 | 日本 |
|
1956 | 荣誉奖,无提名 | 《宫本武藏》 | 日本 |
|
1955 | 荣誉奖,无提名 | 《地狱门》 | 日本 |
|
1952 | 荣誉奖,无提名 | 《罗生门》 | 日本 | 导演黑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