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秒钟》剧照
时光网特稿欧洲三大电影节,是艺术电影的圣地,而每年年初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以鼓励政治性强的影片而著称,这里是西方世界最早借电影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华语艺术电影的福地。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即将于2月7日开幕,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将会有多达14部中国电影“出征”。

《地久天长》海报
近40年来大量华语片有机会在柏林展映,更有不少影片得到奖项的垂青。今天,时光君就为你盘点,华语电影的柏林“征战史”。
80年代:内地电影国际首露脸 张艺谋《红高粱》一鸣惊人
柏林国际电影节对华语片最为友好,但背后也有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第五代导演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有机会吸收过去几十年来外国电影运动的艺术氧份,还拥有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那时候的中国电影工业还不成熟,有资质有实力拍摄电影的只有六大国有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的题材也都较为严肃,没有太多商业压力,新导演们需要考量的,更多是艺术和创作层面的东西,乘着时代东风,借着一批新人的崛起,国产电影的艺术水准走上全新高峰。

《燕归来》剧照很有时代气息
作品有了艺术质量的提升,中国与西方关系明显缓和,于是,柏林电影节向中国电影抛出了橄榄枝。1981年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傅敬恭导演的作品《燕归来》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首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内地电影,创造了历史。这部影片的故事涉及当年反右运动对下一代人造成的伤害,用人物境遇表现历史和政治的构思很符合柏林电影节的胃口。

《三个和尚》法国版海报
华语电影真正征服柏林,要等到六年以后张艺谋和他的《红高粱》横空出世。在这之前,也有几部华语电影入围过主竞赛单元,包括胡炳榴导演的“田园三部曲”首部《乡情》(第32届)和徐雷导演的《陌生的朋友》(第33届),后者还得到“特别提及”,是三大电影节上类似安慰奖、鼓励奖的性质。此外香港导演方育平的名作《半边人》和内地导演文彦的《血,总是热的》一同入围了第3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电影逐渐在柏林扎下了根。

《红高粱》是华语电影在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8年,张艺谋带着巩俐、姜文,带着他的导演处子作《红高粱》来到了柏林,影片意料之外地击败了《月色撩人》《女政委》等名片,一举拿下金熊大奖,成为首部登顶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张艺谋出道即巅峰,之后成为近40年来最重要的中国内地导演,这就是后话了。

谢飞导演展示奖杯
90年代:华语片成柏林常备军 每年都有影片入围主竞赛
90年代是截至目前,华语电影在柏林最辉煌的年代,在这十年期间,每年都有至少一部华语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1995年第44届柏林电影节上,更是有多达五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创造历史,想想三分之一的主竞赛电影都说着汉语和粤语的场景,确实堪称盛世。

《本命年》
91年和92年,分别有田壮壮的《大太监李莲英》和关锦鹏的《阮玲玉》,而1993年,注定是华语电影在柏林的又一次巅峰。1993年,谢飞导演带着新作《香魂女》再次来到柏林,而他的对手也有一位华人面孔,这位“新人”此前只拍摄过一部作品,第二部作品便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邀请,影片的名字叫做《喜宴》,这位导演叫做李安。
两位华语片导演正面交锋,双方却难分高下,当时的评委会里还坐着张艺谋,评委们十分中意两部华语影片,竞争十分激烈。三大电影节的获奖由评委会的评审们投票决定,所以每个人的一票都十分关键。当时,《喜宴》的制片人徐立功和导演李安每天都在餐馆里和张艺谋碰面拉票,说服了张艺谋为《喜宴》投下关键一票,最终《喜宴》和《香魂女》两部影片票数相当,评委会决定同时授予两部影片最佳影片金熊奖,从此李安导演蜚声国际影坛。

李安拿到金熊奖,人生从此改变

蔡明亮的《河流》
97和98年同样是华语片在柏林大放异彩的两年,97年两岸三地共有四部影片在这里汇合,包括尔冬升的《色情男女》,严浩的《我爱厨房》,蔡明亮的《河流》,黄建新、杨亚洲共同指导的《埋伏》;而一年之后,陈冲的《天浴》,林正盛的《放浪》,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也同时入围,这两年虽然没有太多奖项的认可,但这么多提名本身,就是对华语电影的一种褒奖。
21世纪:新一代导演登上舞台 两夺金熊大奖
进入新世纪,华语片继续保持在柏林电影节的强势姿态,虽然偶有几年掉队,无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但总体来看,这里依然是华语艺术电影最为包容。可以说,过去十几年来,两岸三地最好的艺术片导演,都有作品在这里追逐小金熊。

海报上赫然写着柏林银熊奖
一年之后,第六代导演带着他们的作品登上国际舞台,王小帅的现实主义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在这里让西方世界见识到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评审团奖也连续第二年颁给了华语电影,两位主演李滨、崔林还获得新秀奖的肯定,当然影片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高圆圆。
下一个值得一提的年份是2003年,那年张艺谋的《英雄》和李杨的《盲井》一同入围,前者让我们看到了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转变,对类型化叙事和宏大历史题材的兴趣,而后者却依然延续第六代导演对当下底层人民现实生活的关注,得到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的肯定。

《盲井》中的王宝强

王全安

《白日焰火》,最后的辉煌
华语电影岂止在柏林取得的最后辉煌,是2014年。那年三部华语片《无人区》《推拿》《白日焰火》围剿柏林电影节,最终刁亦男意外摘得金熊大奖,那年的主竞赛影片竞争力十足,包括韦斯·安得森的巅峰作品《布达佩斯大饭店》,左岸派大师阿伦·雷乃的遗作《纵情一曲》,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白日焰火》能拿大奖,实属不易。
2016年《长江图》拿下杰出艺术成就奖,是华语片在这里最后一次拿到重要奖项。38年来,共有55部华语电影入围过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五次斩获金熊大奖,不夸张的说,柏林电影节提高了一大批华语电影和导演的国际声誉,见证着华语艺术片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