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
时光专访 2019-09-27 09:48:09

本·金斯利接受时光网专访

  时光网特稿 1983年,英国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的传记电影《甘地传》于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其中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更是击败彼德·奥图保罗·纽曼杰克·莱蒙达斯汀·霍夫曼等人,一举获封最佳男演员。彼时本·金斯利的正式身份还是莎剧演员,《甘地传》则是他首次担纲主演的电影。

  本·金斯利于1943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原名Krishna Bhanji。他的父亲是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人的后裔,而他的母亲则是英国人——巧合的是本·金斯利后来扮演的甘地同样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本·金斯利的艺名取自位于伦敦的Kingsley Hall(一间宗教慈善公益机构),而“圣雄”甘地1931年访问伦敦时就曾寓居于此。

  为了演好甘地,本·金斯利阅读了大量有关甘地以及甘地所写的文字,他去到印度,重复甘地苦行僧式的克己生活制度,节食并学习瑜伽,像甘地一样身着印度传统服装。最终呈现在影片中的甘地与真正的甘地是如此相像,以至于很多印度本国人认为本·金斯利一定是甘地的鬼魂显灵。

继《甘地传》之后,本·金斯利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平静而强大的印度人角色

  在新作《学会驾驶》中,本·金斯利再次出演了印度人的角色。他在片中扮演的Darwan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印度移民,虽然这个角色并非甘地式的英雄人物,但他身上同样具有着平静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对于如何演绎这类沉稳而具有深度的角色,本·金斯利的回答一方面回到了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另一方面则再次指向了《甘地传》:让画面自己展现张力,用简单的方法呈现最好的画面。

  采访中,本·金斯利再度回忆起拍摄《甘地传》时的一些细节。“葬礼那场戏中有40万名群演”,但对本·金斯利来说让他记忆深刻的并非浩荡的拍摄阵仗,而是实拍时代中演员与群众之间那种强大的关联。CG时代中演员可以在绿幕前完成各种表演,但本·金斯利认为“你永远不会有那种自信、情感力量或者化学反应。”在他看来,CG特效甚至会“逼迫演员过度表演”。

  本·金斯利的担忧与他的个人演艺经历息息相关。2013年他参演了《钢铁侠3》,出演满大人——而此类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大场面往往是在绿幕前完成的。当然,对于擅长出演有现实原型角色的本·金斯利来说(除甘地外,他还在影片中扮演过乔治·梅里爱、“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等),扮演此类虚构角色自然也是不在话下,“我要把真实感带入角色,让他和历史人物一样真实”。

  如今,年过七旬的本·金斯利依旧在尝试不同类型电影,从不同的角度突破自我,继续以肖像画家的耐心与技巧为各式角色绘制独一无二的肖像。2015年,他有《云中行走》《生活》等多部作品上映,而在《万物一体》《奇幻森林》等作品中,观众们也会听到他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也已投身电影制作,完成一些类似“史书上的脚注”般不是那么起眼却又足够精彩的故事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 “身处电影中是我从小的幻想”
平静是演好电影的前提

  Mtime: 你之前和伊莎贝尔·科赛特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合作过《挽歌》,那次合作是否催生了这部《学会驾驶》

《学会驾驶》剧照

  本·金斯利:我对剧本的反应以及和这两位女性的合作,确实受到之前合作的影响。我相信派翠西娅很早就知道这个剧本了,或是知道这个纽约人的故事和这个剧本,并向伊莎贝尔提起过。我知道伊莎贝尔和派翠西娅这些年一直在筹备这部电影,最后,Broad Green公司提供了资金。

  开始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当时我的生活出了点事,让我没法专注这个角色。幸运的是,几年之后这个剧本又出现了,这时我想,啊,现在我可以完美地出演这个角色了。

  Mtime: 《学会驾驶》中的Darwan这个角色在精神上非常冷静,举手投足也非常平静沉稳。作为演员,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种平静的重要性?

1983年,本·金斯利凭借初次主演的《甘地传》获颁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又多次获得提名

  本·金斯利:我演了大概十五六年的舞台剧,莎士比亚的27部剧作我演了17部。从出演简单的小角色,学习优秀演员,之后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帮助下,我开始出演主角,然后理查德·阿滕伯勒邀请我参演《甘地传》。阿滕伯勒眼中戏剧和电影的区别在于:戏剧展现的是完整的事件,电影展现的是完整的瞬间。

  甘地是我出演的第一位电影主角,他是一个极其平静、富有深度的人。理查德·阿滕伯勒非常鼓励这种平静,永远把镜头摆在最完美的位置,让画面自己展现张力,用简单的方法呈现最好的画面。拍电影鼓励我尽量平静,而在戏剧舞台上,我要极尽夸张之势,比电影夸张地多,同时要在肢体动作上触动观众。

  另外,因为演过莎翁剧,我知道莎士比亚式内心独白,比如那句著名的“活着还是死去”就是一个巨大的特写。在戏剧中,他真是个天才,在他的剧本中,他在说——当然他没有用“特写”这样的字眼——现在我们进入哈姆雷特的内心,现在我们进入查理三世的内心,现在我们进入奥赛罗的内心。这是非常好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独白,我学会了如何平静,当然走向成熟完善还是在我开始电影事业之后。

  Mtime: 你是否从小就对电影叙事很感兴趣?

本·金斯利在《雨果》中扮演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而本片则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献给电影的情书

  本·金斯利:从小就是,我现在还生活在一种幻想中。我小时候必须生活在幻想里,因为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会独立。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看过了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那是在英国北部的一家电影院,电影叫做"Never Take No for an Answer",很棒的片名,也许可以作为我的墓志铭,片中的小男孩让我很有共鸣。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二战盟军轰炸后的意大利,主人公是个孤儿,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头驴,而且这头驴病得很重,所以他随时可能再度被抛弃。我完全沉浸在这部电影之中,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了。我和片中的小男孩之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刚巧我们长得也很像。影片结束后,人们甚至以为我就是这部影片的主演,电影院的观众还开始为我鼓掌,让我感觉非常特别。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偶像马丁·斯科塞斯,当时是在拍《雨果》,我们在一起聊早年的观影经历。他说那部电影他小时候也看过,第二天,那部电影的DVD就出现在我的拖车里。现在每年圣诞节,我妻子都会和我一起看,哭得不行。我就是在那时和电影产生了某种联系,那张银幕在漆黑的电影院投下无比美丽的光芒,非常震撼。我对群体观影体验的萎缩深表遗憾,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电影的联系)。

  我的幻想是,我身处于自己的电影之中,很小就有这种想法。我会幻想摄影机正在拍我,我有一个摄制组跟着我,我身处于自己的电影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幻想世界,现在的孩子就是打游戏,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教育性。

■ 与40万群演一同拍《甘地传》
出演《辛德勒的名单》是“天意”

《甘地传》中甘地葬礼的场景动用了四十万群演,该场景于1981年1月31日甘地逝世33周年时拍摄。11名摄影人员为此场景拍摄了两万英尺长的胶卷,最终呈现为影片中时长125秒的画面。

  Mtime: 你提到了《甘地传》,那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那是在CG特效出现之前的时代,片中有一个非常壮观的群演镜头,你是和……

  本·金斯利:40万群演,葬礼戏上有40万名群演。

  Mtime: 这是否是你对实拍时代最难忘的回忆?

  本·金斯利:并非如此,只是一部分,真正特别的地方在于,当你和这么多人一起拍戏时,你真的是在和他们互动,即便你演的是棺材里的死人。

  我那天演的就是尸体,我和群众之间的关联非常强大,每次来到片场,我全身的感觉都不一样了。当他们站起来鼓掌,高声喊出我的角色名时,我可以告诉你我要做的,说出台词那一刻的巨大责任和喜悦感让我颤抖不已。你能相信吗,我要做的只是念出我的台词?

  现在我们如果用绿幕,让一个人拿着一根粘着小球的杆子在你面前移动,你永远不会有那种自信、情感力量或化学反应,可以简单地说一句台词。不幸的是,CG特效会逼迫演员过度表演,他没法做出自然反应。我要做的只是(我并非无视阿滕伯勒的导演功绩)但我要做的只是对他们做出本能反应,这也是多年以前他做的事情,只是对他们做出反应。

  Mtime: 你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扮演Itzhak Stern,你是如何拿到剧本的?据我所知,你碰巧是在开始看原著小说一两天之后接到的剧本。

《辛德勒的名单》主创拉尔夫·费因斯、本·金斯利、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连姆·尼森

  本·金斯利:非常神奇,非常神奇,我觉得这是天意。我第一次参演有关犹太大屠杀的电影,是扮演我的好朋友西蒙·维森塔尔(1908-2005,二战后参与追捕纳粹战犯,被称为“纳粹猎手”)。

  在布达佩斯拍摄"Murders Among Us"时,我与维森塔尔在一起相处了很久,他非常慷慨、热情,待我如亲子。他说他是大屠杀的目击证人,他说你现在就是个目击证人。当演完他那些曲折离奇的悲惨故事后,我觉得他说的没错,我确实成了一个目击证人。因为如果你和大屠杀幸存者深入交谈,你就是在见证他们的人生,也见证了大屠杀。

  第二次出演犹太大屠杀题材影片,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邀请我出演《辛德勒的名单》斯蒂文·泽里安负责本片剧本,当时我在拍摄一部叫《王者之旅》,刚好也是泽里安的电影。当时我和来自东欧的名人一起下棋,其中一位拿着一本特别厚的书,非常激动地对我说,你一定要读读这本书。我说好啊谢谢,那本书就是《辛德勒的方舟》,作者是托马斯·基尼利,也是我的偶像之一。

  我开始读这本书,并被彻底震撼。两天后,斯蒂文·泽里安也对我说,我希望你看看这个,他给我的正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剧本,这种联系真的很神奇。也许当西蒙·维森塔尔说我是见证人时,他的话里另有深意。我也不知道,这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指引我们,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

  我和史蒂文见了面,因为已经饰演过西蒙·维森塔尔,我知道这份工作会很难,但和真实历史比起来,这真的算不了什么。但要重现那段历史确实不容易,我也有一点防备,我问史蒂文:我在片中有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看待我的角色?史蒂文说“良心”,我说“见证人”,然后我们的手就握到了一起。

■ “我觉得自己是个肖像画家”
不想当厨子的影帝不是好画家

  Mtime: 除了这些电影外,你还出演了《钢铁侠3》,出演有现实原型的角色和虚构角色有什么区别?

本·金斯利在《钢铁侠3》中出演满大人

  本·金斯利:我觉得自己是个肖像画家,我不一定要在画布上作画,不一定要有笔刷、画室或是去意大利,但我能创作肖像,不管是伟大的虚构角色还是拥有现实原型的角色。比如哈姆雷特,他有着无比真实的内心世界,你都可以说你认识这个人。这是对人类行为最简单、最精准的描绘。因为已经演过17部莎剧,我感觉到如果角色的行为对了,那这个角色就很真实。我要把这种真实感带入这个角色,让他和历史人物一样真实,这是我的任务。

  Mtime: 我知道你在现实生活中厨艺了得,你为什么会对下厨感兴趣?


  本·金斯利:生活所迫。我单身了很多年,现在我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在牛津郡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不知为什么我想打造一个漂亮的厨房。然后我开始自己做菜,并自己做尝试,加点这个加点那个,我喜欢辣椒、大蒜、橄榄油、我还有自己的菜园,所以我会用自己种的菜,这个过程非常有居家感觉。

  用自己的双手劳动,亲身感受体会,这和画肖像非常不一样,这种居家的感觉非常重要。因为我需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其他角色当中,我也需要回归我自己。我的妻子,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你说这个,她不会做饭,“做沙拉都能烧糊”,这是她的名言,我很享受为她做饭,非常享受。

本·金斯利与妻子

  Mtime: 你和你的妻子开设了一家制作公司,我想知道你对哪种题材感兴趣,或者你希望和哪些人合作?

  本·金斯利:创作剧本时最吸引我们的是,我们想在影片中找到一个中心画面。比如《辛德勒的名单》的中心画面就是打出那份名单,独一无二的画面。我们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画面,以此为中心自然而然形成整部影片,它会有自然的情节和情感。

  看电影的人会说他当然会这么做,他会这么做或者她会这么做,我们一起创作剧本,我很高兴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其中一些就像史书上的脚注,翻页即逝,但如果你仔细看底页,那里会有非常精彩的故事,这就是我们要的电影。

全部评论

0

1

手机购票 方便 实惠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有害信息投诉举报电话:4006-059-500 举报邮箱:service@mtime.com
北京动艺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6-2025 Mtim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715号京ICP备06000714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5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435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