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网讯

继《金刚川》《长津湖》之后,又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要与观众见面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跨过鸭绿江》即将上档,以光影致敬英魂,致敬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七时已转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撤出。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屋内,不料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屋,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但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不幸身亡,其他无损失。志司二十五日十六时。”

1950年11月25日,朝鲜大榆洞,化名刘永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毛岸英为争分夺秒整理作战文件,不幸在美军袭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的生命就此定格。彭德怀司令员得知毛岸英牺牲后,躲在角落里大哭,向中央军委汇报的这封短短的电报,是他“这辈子写得最艰难的电报”。
1951年2月,彭德怀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志愿军在朝作战情况,会谈快要结束时,他说出了窝在心里很久的话,“主席在电报中反复强调,司令部防空要注意安全,可是我却没有重视,岸英的牺牲,我有责任。”
主席却说:“老彭啊,我要告诉你,这件事,你没有责任,放下一切心理包袱。打仗嘛,哪里有不死人的呢?怕死,我们就不去朝鲜了!作为父亲,我想念他,为他流泪。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好战士骄傲、自豪!”

以上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前后的细节,出自电影《跨过鸭绿江》的镜头与台词,均能在历史记载中找到依据。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电影《跨过鸭绿江》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全景记录,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历史。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
同时,作品在追求史实性的基点上展现艺术的表达力,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想象真实的平衡与交融,有温度、有亮度、有浓度地传递家国情怀。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先后投入三个多师六万余人的兵力,发射炮弹一百九十多万发,投掷炸弹五千余枚,山头被削低了两米。电影《跨过鸭绿江》不仅高燃再现了这场悲壮的战役,还用镜头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却的英雄们:以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黄继光;

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尽最后一口气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毙伤敌人280余名的新战士胡修道……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守阵地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中国人永远敬仰的精神高地。
带领观众重返真实场景,回顾立国之战,正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英雄的勇敢无畏、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更以史为鉴,从中汲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集结国内顶尖的主创阵容,浓墨重彩打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跨过鸭绿江》。
从立项之日起,主创团队就按照“影”和“剧”同步推进的思路展开创制,已经亮相的电视剧版《跨过鸭绿江》以赶超电影的质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豆瓣评分超过8.5,这也让广大观众对即将亮相的电影版本充满了期待。
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坚持历史纵深、国际视野、美学品格、史诗风范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打磨细节,基于历史背景与事实,强化有利于调动观众情绪的故事场景。

有别于同类型同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