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期3D电影效果测评来了!本期我们测评的是上周末公映的电影《超人》。
作为DCU重启的首部作品,《超人》不仅重新奠定了DC超级英雄电影新基调,在视觉呈现上也与以往DC电影不同,整体风格明亮通透,3D效果无疑是强化这种视觉印象的技术手段。
本期,时光君将继续以技术角度切入,从题材适配度、出屏效果、入屏效果、场景构建、银幕亮度、画面模糊度、舒适度7个维度,以10分制为本片的3D效果进行评分。为求公正,每部电影评分时光君都会说明观赏当时的放映环境,并且向影城工作人员了解放映亮度等相关参数。

时间:2025年7月12日
地点:北京市西单某影城
格式:普通3D版本
3D放映亮度:9.76FL
详细评测:

影片题材适配度8.5分:超英集结,上天入地
新版《超人》在题材选择上充分发挥了3D技术的优势。作为一部融合科幻、动作与奇幻元素的超级英雄电影,影片中大量的飞行画面、高速战斗和特效场面都因3D技术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核心情节或场景都是以大空间为舞台,采用复杂的多维调度来实现,因此3D技术有较充裕的使用场景。

超人突破音障时的飞行轨迹、披风在空中的褶皱,通过立体景深呈现出拟真的物理质感;而口袋宇宙中的悬浮界面,以及反质子河里的能量方块,都通过3D效果强化了“黑科技”的视觉奇观。影片没有像某些剧情片那样强行使用3D,而是让技术完全服务于题材特性。

出屏效果9.5分:动作戏的点睛之笔
影片的出屏效果可能是近期的3D影片中最为突出的。
在南极场景中,当超人的孤堡升起时,冰块由远及近创造出强烈的纵深感,仿佛戳穿银幕;都市大战时,飞溅的碎片带来强烈的临场感;鹰女投掷武器的瞬间,锤子似乎要飞向银幕之外。
这些出屏效果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运动节奏进行适配,成为一系列眼花缭乱动作场面的点睛之笔。另外,影片中出屏镜头的立体深度感恰到好处,观众能清晰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入屏效果8.5分:宏大场景,深邃呈现
影片的入屏效果同样出色。在超人的飞行运动镜头中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首先以POV镜头来呈现飞行时的突破音障的极限速度感,入屏效果显著,下组镜头突然反打,超人仿佛冲向银幕,出屏、入屏效果来回切换,强烈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
而在结尾,超人俯冲救险的主观镜头中,地面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直观传递出速度感与夸张的纵深感,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运动,让观众自然"进入"最后的关键场景。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每个入屏画面都与场景逻辑相符,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


场景适配度8.5分:群楼林立,分层展示
影片的场景构建充分考虑了3D特性。外景戏如天际线战斗充分利用云层、高楼的前后分层,强化垂直维度的空间感;内景戏如在推进人物关系时,则通过门框、窗户、玻璃等建筑结构的错落排布,营造出的明显的区隔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卓越先生的武器"卓越球",这个贯穿后半部影片的道具始终以稳定在立体位置出现,成为观众的空间认知基准。
整体而言,《超人》没有简单复制2D电影的构图方式,而是考虑到了重要场景中复杂的光影层次和空间关系,因此与3D技术高度匹配。

3D亮度9分:日景夜景,毫无折损
今年暑期档观看的几部3D电影,银幕亮度都为放映质量提供了绝佳保障,《超人》同样延续了这一表现。

影片中绝大部分场景开阔,亮度充足。在少量夜景戏份中,影片的整体亮度并未有损失,如脑洞大开的口袋宇宙完全是暗场景,画面也能保持丰富的细节,没有损失。观影过程中,笔者摘下3D眼镜,银幕亮度反而显得刺眼,这证明影片的3D版本和影院银幕亮度匹配,3D眼镜带来的折损转化为适合的银幕亮度。
除此之外,影片还针对3D特性调整了色彩饱和度,确保在亮度较高的前提下,画面仍然保持自然的色彩平衡。

画面模糊度8.5分:场景不同,模糊度不同
通过摘下3D眼镜观察可以发现,影片的模糊度在不同场景中程度不同,画面越糊,3D化越高。复杂场景如城市毁灭时,背景建筑呈现高度模糊,证明立体分层彻底;而角色特写则保持相对清晰,始终处于构图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高速动作场面,画面也没有出现令人不适的模糊闪烁,这得益于精心设计的运镜方式。

舒适与健康度9分:动作酷炫,全程舒适
130分钟的特效轰炸下,观众不会因为3D效果的加持产生不适感。影片中的部分动态镜头采用"滑翔式"运镜与其他机位结合,减少快速剪辑带来的眩晕感;而在一些群体性的动作场面中,影片设计了运镜复杂的长镜头,以舒缓的镜头运动节奏缓冲视觉张力,在单个镜头内完成对动作节奏的调度,两者结合构成了影片的动作视觉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场景中都有明显的3D立体效果,但视差始终控制在舒适阈值内,不会造成眼疲劳,这固然是影片从动作设计环节就有所考虑的呈现结果,同时也是3D技术的进步反映到观众的体验层次。
结语:
新版《超人》在七个维度上都有令人惊喜的表现,配合影片的题材类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式创作,视觉呈现带来的体验提升明显,也为超级英雄电影的3D呈现设立了新标准。再次证明了,只有当3D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层面时,才能真正成为电影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成为营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