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a
时光网讯:近期英皇疑似爆雷的消息引发了香港娱乐圈的一阵骚动。
根据英皇国际公布的全年业绩报告,去年英皇国际全年总收入达13.76亿港元,亏损达到48.4亿港元,166亿港元贷款已逾期,审计公司对其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质疑。英皇国际股价暴跌,旗下公司股价接连插水。英皇娱乐旗下艺人容祖儿公开回应了英皇陷入债务危机的传闻,她表示,老板杨受成私下向她透露,公司资金情况没有太大问题,她也相信公司能够克服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英皇娱乐业务不断调整。受影视寒冬影响,英皇娱艺影院已在2022年底全面终止运营。英皇一旦爆雷,香港电影或会迎来巨震。作为《破·地狱》《神探大战》《怒火·重案》的推手,英皇在港片赛道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后续收窄电影投资,港片发展或会“雪上加霜”。

今年上半年,香港电影开机数量不多,在内地上映的香港电影更是屈指可数。上半年由香港导演执导的《水饺皇后》《酱园弄:悬案》以及《猎金·游戏》基本都是中国大陆制片或合拍片。今年暑期档极有可能不见港式大片的身影。在内地市场,香港电影的存在感愈发微弱,暂时未见有逆袭的势头。
港片已死的论调被谈论多年,时间来到2025年,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该何去何从?时光网独家对话了《白日之下》导演简君晋以及《恶人当道》导演关文轩等多位从业者,一同探讨了这个问题。

内地市场不再在意香港电影
今年上半年,港片在本土市场表现乏力。据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数据,今年上半年港澳地区首轮上映电影共 140 部,其中港产片 21 部,非港产片 119 部;总票房 5.6 亿港元,同比下跌约 16.26%。上半年票房冠军被《哪咤之魔童闹海》夺走,港产片票房前三是《看我今天怎么说》《赎梦》和《临时决斗》。张家辉、陈法拉、刘俊谦主演的《赎梦》内地定档8月23日,是今年暑期档为数不多的港片,但从体量来看,其市场反响大概率不会太突出。
上半年的内地市场,香港电影同样悄无声息,甚至到了“查无港片”的程度。令人忧心的是,近几年,《潜行》《误判》《焚城》等作品接连折戟,港片口碑持续下滑,逐渐让观众将其与 “烂片” 画上等号,甚至生出排斥心理。有业内人士向时光网透露,近两年在内地上映的港片宣传上会自动削弱削弱港片的标签,因为不希望观众看到港片两个字而失去了观影的欲望。

曾经,香港电影是内地观众追捧的对象,如今,即便是大牌云集的港片,也很难再激起观众的热情。近两年在内地市场表现最好的港片是《九龙城寨之围城》,票房报收6.86亿。上一部破10亿的港片已经要追溯到2021年的《怒火·重案》,13.29亿仍是港片在内地票房的最高记录。内地市场不再在意香港电影了。或者说,香港电影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内地观众。
监制庄澄近日接受港媒采访时谈到了港片在内地受欢迎程度下降的现状,直言“最近有几部港片悄无声息地上映,几乎没引起关注”。他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红书上,不少年轻观众称赞《九龙城寨》好看,甚至二刷、三刷,但同时也会疑惑 “为何有些电影在朋友间无人讨论,却能收获几十亿票房”。
在庄澄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观众分层:一线城市观众仍愿意尝试新片,但到了二、三线城市,观众对港片已显疲态:“总是那几张熟面孔,缺乏新鲜感,新演员又没辨识度”。值得警惕的是,观众并非看完觉得不好,而是 “根本不会走进影院”。

香港电影失去内地市场,带来的影响会比港片创作在走下坡路来得更为严峻。碍于香港本土市场的体量,大部分香港电影赚钱要背靠内地市场。失去内地观众如同失去半壁江山。
香港新晋导演关文轩向时光网谈到了港片创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内地市场的重要性:“如果电影成本需要依赖内地观众的支持才能回本,就不得不考虑内地市场的需求。”在他看来,香港与内地观众的口味存在差异。作为创作者,如果想让作品触达更多内地观众,必须正视这种差异,需要“通过电影这个世界性的窗口,让更多人愿意看香港的故事”。
由姜皓文、廖子妤、凌文龙、叶童等人主演的《恶人当道》曾于去年北影节举行首映,暂时未在内地公开上映。目前关文轩已在筹备新作《捉伊人》,一部与港式传说相关的惊悚电影,拟邀主演是刘俊谦和钟楚曦。
导演坦言,除了两位演员都会讲粤语,这对演员组合有出于市场的考虑,希望让香港和内地的观众都有熟悉的演员,让演员在不用的市场发挥各自的号召力。
无论是内地市场的遇冷,还是本土市场的下滑,都在倒逼香港电影寻找新的破局之路。而如何平衡本土特色与跨地域共鸣,或许是解开困局的关键。

新晋导演或可以拍更多“娱乐片”
在监制庄澄看来,当下香港影坛涌现出不少新晋导演,但问题在于,这些年轻导演大多更热衷于拍摄社会议题的电影,对娱乐片兴趣不高。他表示:“拍摄为社会发声的电影固然有其价值,也能吸引部分观众的关注,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首先在意的还是‘这部戏好不好看’。
上世纪 80 年代,每次写完剧本、敲定分场后,总会反复琢磨:‘这样会不会不好看?那样是不是更精彩?再加点东西会不会更吸引人?’始终在思考作品能否让观众觉得好看、能否为观众带来娱乐体验。” 在他看来,年轻导演若能在题材上实现转型,将为行业带来新的转机。
香港新晋导演简君晋的首部电影《白日之下》改编真实事件,聚焦残疾院舍监管问题,在香港反响不俗。谈及社会议题的创作,简君晋解释,他们这一代导演也并非刻意聚焦社会议题,只是因为制作预算较低,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部分作品就会被贴上了“社会议题”或“人文关怀”的标签。
实际上,他跟吴炜伦、陈茂贤等很多导演交流时,发现大家其实没有刻意往社会议题的方向创作。不过他也觉得,在作品中融入社会观察是一件好事。从香港电影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循环。比如新浪潮时期的许鞍华,年轻时也拍过一些社会议题作品,“可能到了一定年纪,大家都会有想表达的东西”。
简君晋新作《红棉路》是一部爱情片,制作预算2000万左右,目前已经在推进中。简君晋说:“会去参考不同的影片,思考如何才能拍出有趣的爱情电影。”而其中最重要的,他认为是爱情观与价值观。“不同年代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希望能观察到这些变化,并将其融入剧本,这也是此次创作想探索的方向。”
简君晋目前专注于在可控成本内拍好作品,未来不排除拍更商业的大制作,“如今香港的投资环境变化较大,努力控制成本也是当下很多香港电影人正在做的。”

受益于香港电影总会的支持,用了不到500万的成本就拍完了首部电影长片《恶人当道》,导演关文轩则分享了成本控制的经验,他认为香港电影的制作模式本身就具备低成本的优势,“较内地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相比,香港电影人习惯了在较短周期内完成拍摄,这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
制作周期涉及薪酬、场地租赁等费用,如果原本需要 40 天拍摄的戏,能在 30 天内完成且质量达标,就能节省10天的成本。“按一部戏投资收窄到500万来计算,这对香港制作者影响不大,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低成本拍摄。只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创作者需要更加精准地找准自己在电影工业的位置,要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故事去面对市场和观众。”
曾为简君晋等多位新导演担任监制,尔冬升接受港媒访问时建议,年轻导演可以考虑独立制片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在内地,制作费与宣发费比例已达到 1:1,好莱坞电影的宣发费甚至更高。年轻导演擅长拍戏,却未必懂得做会计、经营公司,这方面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协助。”
寻找更年轻的观众
“寻找更年轻的观众”是全球电影业的共同命题。香港电影也不例外。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观影习惯和喜好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香港演艺学院的教师,关文轩发现,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对电影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戏剧节奏、情节转折,还是表达方式,都有各自的偏好。他在教学中观察到,年轻学生对香港电影的评价有好有坏:部分学生觉得香港电影开始重复,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也显得过时,似乎陷入了内容循环;而当下的年轻观众,其实更倾向于观看类型化的作品。
去年《九龙城寨之围城》和《破·地狱》相继破亿,若以香港人口规模和观影人次来计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香港观众对本土电影人的支持。

理解年轻观众的口味与需求,香港电影需要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做出改变。关文轩站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建议:首先,要让年轻创作者开阔视野,打破对“本土市场”的单一依赖。过去,香港电影人往往习惯在本土工业体系内发展,即便与内地合作,也多是在香港电影的框架内推进;
但如今,创作者需要意识到,项目可以面向东南亚、内地乃至整个亚洲市场,而目前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对薄弱。此外,创作者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创作路径,吸引广泛的观众群。
“只要观众能看到作品中的诚意,他们就愿意走进影院支持。” 简君晋认为,香港电影人当下的目标,就是持续创作更多优质作品。放眼全球,好莱坞的票房表现也不理想,只是偶尔出现的几部大片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而回望香港电影市场,简君晋也觉得有潜力继续开拓。
“大家要捕捉到年轻观众对电影期待的逻辑,他们可能在流媒体平台看短视频就已经能满足情绪需求了,会慢慢失去了在影院里感受电影的耐心,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跟更年轻的一代观众去讲述的是,电影到底有什么好,能让我们如此疯狂、如此如痴如醉。如果能找回当初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和珍贵之处在哪里,我想电影的状况应该会好一些。”
“取悦观众”不再依赖本土化表达或单一的社会议题探讨,而需在创作中融入年轻一代认可的叙事元素。香港电影人的共识是,以开阔的视野理解新一代的需求,用符合观众审美的作品,重新点燃他们走进影院的热情。这既是对香港电影传统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电影寒冬|四大监制分析破局出路 尔冬升︰要助年轻人做独立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