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预告
时光网专访乔治·克鲁尼
原著分为很多个部分,采用的是非线性全知叙述方式,并且从多个人物的视角展开,很难改编。
而改编后的剧情流畅了不少,从情节角度而言更传统,但是最重要的基调——焦躁又沮丧,最终只能悲伤地听之任之——对有些观众来说可能刚好契合那个时代,而另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太令人费解,太冷酷,或者太憋屈了,使他们难以产生共情,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意义,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从1942年到1944年,该剧从约翰·约塞连(克里斯托弗·阿波特饰)的视角出发,他是一个美军轰炸机飞行员,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上级——主要是热衷于战争的卡斯卡特上校(凯尔·钱德勒饰)的一枚棋子。
同时剧中还穿插了谢斯考夫中校(乔治·克鲁尼 饰)的故事,他最终被提拔成了将军。约塞连和他的伙伴们申请回国,但每当他们完成之前设定的任务数量之后,目标数量都会上涨,约塞连越来越愤怒,不顾一切地想要从军事任务中脱离出来。
与此同时,其他人,例如米洛·明德宾德(Daniel David Stewart 饰),已经适应了战争的疯狂与虚无,并且将精力放在如何赚取更多钱财上,他们想要利用现行规定的漏洞,通过复杂的进出口流程攫取私利。

对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任何改编作品来说,历史背景都是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关键,但海勒文中表达的很多基础主题——官僚主义的荒谬和自私自利的天性,沟通不畅导致的悲剧和闹剧——都是全球性的,不论什么文化背景,处在什么时代,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原著中的幽默笑点还是挺大众化的,但相对更扎根于美国文化。克鲁尼的角色名叫谢斯考夫,是从德语的“白痴”转换过来的。
还有一个比较长的系列笑话,讲的是一个天真的、没什么存在感的角色,名叫梅杰·梅杰·梅杰,由刘易斯·普尔曼饰演
,最终,你猜的没错,他被提升成了少校(梅杰的英文名Major是少校的意思)。
与此同时,原著中很多经典语句(例如“敌人就是任何一个可能杀死你的人,不管他是哪一方的——不要忘记这一点,因为你记得越久,活得越长”),被拆分成了一段段的台词,说给约塞连听,与其他角色的命运相比,他不断积累的怒气可以说是剧中唯一一条贯穿的情绪线索。

尽管整体而言,这部剧比1970年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电影版改编得更好,这大部分要归功于在原著基础上所做的一些改变,但这部新版《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远算不上伟大。本来他们可以把对军权的批判跟大男子主义的危害结合得更广,但两位编剧大卫·米肖德和卢克·戴维斯并没能把故事发挥到这个层次上。
这部剧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画面大幅度采用了褪色处理——相当吸引人,让人仿佛真的感受到了故事里地中海温和微热的风。(选择在意大利撒丁岛取景对最后的视觉效果起了很大作用。)在六集剧中,克鲁尼执导了第四集和最后一集;他的制片搭档格兰特·赫斯洛夫执导了第一集和第五集,艾伦·库拉斯执导了第二集和第三集。这样的画风对呈现原著的叙事究竟是利是弊,还没有定论。

演员们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从演技扎实到略显平淡,再到没有演技,都有。最好的几位是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凯尔·钱德勒和乔治·克鲁尼,他们都完全投入到了角色中。
阿波特在大部分独立电影中的表演都很不错,包括被大家低估的《双面玛莎》,还有《我必须离开》,以及2015年的《詹姆斯·怀特》(他还在《犯罪活动》第一季中出演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这部剧是他缓慢上升的职业道路中的一个脚步,第一次证明了他自己也可以撑起一部大制作。
钱德勒很适合扮演愚蠢又无足轻重的卡斯卡特。同时,克鲁尼饰演的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却也注入了他棱角分明的性格,这个角色很有野心,也有点痴心妄想,狡猾急躁,时不时会有些滑稽的动作,一定会被做成表情包的。

前面提到过的Stewart饰演的米洛也很吸引人,很抢眼,但我本人,多少觉得这个角色和演员本身都有点招人烦,不想看。与此同时,其他演员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拍一部喜剧(虽然很黑暗),他们的表演拖慢了节奏,导致原著应有的讽刺意味被削弱了。吉安卡罗·吉安尼尼饰演的妓院老板尤其如此。
总的来说,剧中还是有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幽默片段的,但这一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总是在本应该很疯狂、很恣意的时候显得有些温吞和刻意。克鲁尼的意图很好理解,他想在当下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去讲一个美国故事,展现权力者可以逃脱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却把罪责推到别人身上。尽管初衷是好的,结果却似乎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