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变幻此心未歇最关情誓 穿越追逐相思有益不悔初见——《想见你》的万字解析及不完全理性分析
野蛮终结者LA 2023-08-26 10:58:53

      《想见你》充满着惊喜与意外,明明以为只是恋爱穿越的甜蜜时光,却直面了现实的荒诞与悲伤;明明以为是生离死别的爱情演绎,却描绘了人生抉择和无奈;明明以为是阴谋论断的推理破案,却直击了生活的无常和混乱。但就是这样奇异、新鲜而又熟悉的元素组合,使得受众群体范围和剧中内容一样奇妙,各个年龄段、不同认知群体都可以在《想见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契合点,而《想见你》也正是在这些观众的契合点上,被一再解读和重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想见你》更值得被分析与探究。

 

海报的设计就创意十足,从头到尾一直都只有李子维

 

   《想见你》的时间理论体系、创新及问题探究。 

       很多人都将《想见你》剧中的穿越体系归纳为莫比乌斯环,即无限循环没有尽头,其实这样的结论不完全准确,要分析《想见你》的穿越理论,就必须了解传统科幻穿越中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在传统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中将通常将无限循环(也就是剧中的莫比乌斯式循环)的科幻类型称为 因果宿命穿越理论,即:一切都是注定发生的、一切看似偶然都是必然、一切因都是果果亦是因、一切既是历史也是未来一切还未发生却已成定局。类似的科幻电影也不胜枚举,如《12只猴子》《前目的地》《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在宿命论的设定下,所有已经发生或者还未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改变的,所有身在其中的个人不过是连自主意识都可以被预判的提线木偶,如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不止。此类科幻片一般都带有无法逆转的宿命感,有时甚至主人公明明知道悲剧即将发生但却无力改变,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无限循环的工具人。也正是这种悲剧内核的时间设定,往往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情绪变化,观影时观众通常站在上帝视角,总揽全局,却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和无力感。

       第二种:而相对于宿命穿越理论的科幻片,还有一种大众更为熟悉科幻类型电影,未来改写型科幻理论。这类科幻片其实不用赘述,电影《蝴蝶效应》《雷霆万钧》《回到未来》《黑洞频率》《终结者》都属于这个类型,即,穿越到过去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就可以随意改变未来,这种设定下未来具有可塑性及不确定性,这类科幻作品中,主人公往往都是在较为绝望的设定下反转逆袭,通常都会以类happy eading结局,往往带给观众劫后余生般的冒险体验。这个类型的科幻片往往都附带了一个潜规则,穿越者是不可以与过去的本人见面的,通常解释为,这种不可与本人见面的设定是为了防止发生时间悖论及外祖父悖论的发生。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请酌情读 

 

       综上所述,回到《想见你》,剧中的穿越理论其实是上述两个穿越理论复合体。

       一般来说,影视作品对时间穿越科幻体系进行杂糅后,就会发生设定庞杂难以兼容的问题,并且容易产生剧情bug,以往的科幻穿越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尝试。比如,《罗拉快跑》直接呈现三次不同选择的全过程,不讲原理只讲故事,避免了体系构建;《恐怖游轮》女主角在一搜大船上不断循环死去,但每次又稍有不同,体系也未做出解释;《时间机器》也是男主角穿越时空征求爱人,但时空好似会自动修正,男主人公所爱之人,总会变换死法不断离去,科幻小说《有关时间旅行的马龙定律》也是这样的设定;漫画《印卡石》系列中,整个宇宙不断陷入循环,但除了开头相同,每次循环都像一个平行宇宙;电影《年鉴计划》是与《想见你》穿越体系最为相似的科幻作品,由宿命论杂糅了改写论。但以上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存在穿越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由此可见,杂糅穿越理论不止需要勇气,也更需要叙事技巧。有了以上的理论准备,下面,我们对《想见你》独有的穿越理论体系进行深入剖析。

 

正式海报

  电影《年鉴计划》的结构与《想见你》异曲同工

 

      《想见你》一次杂糅了上述两种理论,使得剧情既呈现出无奈和悲凉,又经过反转留给了观众希望和温存。但这种杂糅穿越理论无疑会增加剧情的解释成本,剧中必须牺牲一定的篇幅来讲述时空穿越逻辑,而两种理论在剧中衔接顺畅、逻辑清晰的特点也是《想见你》看点之一。

      《想见你》剧中除去两个李子维第二次相遇以及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改变结局的两个情节外,其他所有时间线的穿越情节非常严格的遵循了因果宿命论穿越理论,也就是为大家所讨论的莫比乌斯环式穿越,而且值得称赞的是,《想见你》从细节到人物关系,以及关键剧情转折点的安排,极其严格遵循了宿命论,步步为营、草蛇灰线、线索完整,单讲逻辑性、严谨性就完胜大多数科幻电影。《想见你》最为厉害的一点,便是将剧中主要人物大致命运多次向观众暗示的前提下,剧情已经在按照可预见方向发展,《想见你》仍然能吸引观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带领观众一步步掉进人物命运的循环陷阱,促使观众关注于过程而非结果,沉浸于剧情,认同于情感。这既有编剧功劳也有剧集结构的功劳,但更大的应该是《想见你》整体逻辑性的功劳。

黄雨萱的生日都有李子维

 

       讲完宿命论,下面分析《想见你》如何由宿命论向未来改写论转变的两个关键剧情点,(1)两个李子维第二次相遇;(2)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拯救陈韵如

       先看第一个关键点,年轻李子维和中年李子维在机场相遇。剧中通过这个关键点告知观众:李子维产生一个念头,就可以改变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剧中第一次告诉观众,循环是可以打破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但又不反复强调,一方面是不再为观众增加观影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最终结局留下悬念,如果中途多次明确告诉观众未来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潜台词就是大家不用担心一定会有好结局,陈韵如自杀便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局的遗忘和约定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整部剧集的感情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但也正因为《想见你》并未在两种时间穿越的理论如何衔接、演化上下太多功夫,所以在这方面逻辑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具体到剧中情节,剧中借与黄雨萱第三次相逢的中年李子维之口,阐述了穿越理论的大致轮廓,李子维推论,这样的循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离别与痛苦,但是当他意识到如此循环存在的机制后,他仅仅改变了自己细微想法之后,具体事件立即发生了改变,年轻李子维送给自己的物品立马不一样了。但这个设定与陈韵如的故事逻辑却发生的矛盾,也就是与第二个关键剧情点产生了逻辑问题: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拯救陈韵如。具体来看,剧情是如下推进的,我们来简单复述一下,中年李子维在机场改变具体事件且尝试成功——坚定了黄雨萱改变过去的意志——黄雨萱回到过去发现自己仍旧是循环的一枚棋子——陈韵如按照预设在笔记本写字——陈韵如自杀身亡。为何李子维动一个念头可以改变循环,而黄雨萱即使知晓了循环可以改变的真相,并开展相关努力,却依旧经历了发生过无数次的事件,这在剧情逻辑上无法解释,剧中也未给出合理解释。并且结尾还产生了一个bug:结尾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明明上一次穿越已经坠下了地面,黄雨萱通过小屋看到的最后一个画面是陈韵如坠落后的仰视视角,通过车载播放器又能回溯到坠落之前,这个bug不属于任何一个体系,只能说是强行为happy eading服务,使得剧情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割裂感,虽然之后黄雨萱再次拯救了陈韵如,但对于情感冲击还是起到了削弱作用。

子维见子维,勇敢去作为

 

      但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大胆猜测,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开展思维实验,对剧中的理论空白进行一下填补,看能否合理修复相关BUG:

       从理性推断来看,也许李子维自认为对循环的改变,仍然是循环的一部分,并未跳出大循环圈。例如,第一次按照A形式循环,第二次按照A+改良版循环,然后第三次再次按照A循环,第四次再次按照A+循环,A和A+共同组成了大循环,如此往复周而复始,对于结局而言殊途同归罢了,李子维本质上可能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中年李子维明明在机场已经改变了一些未来,中年李子维之后其他人的穿越线仍然精准发生了,我们观看的不过大循环中的一次小循环而已。理性推理可以解释部分疑点,却无法理性有效解释故事结局,为何一切都按照既定设定发生,循环还可以被忽然打破?类似的理论,只能强行参考《黑客帝国2》,可能这一轮的循环出现了不明原因/运气爆棚的异常个体,个人意志打破了循环命运,不过这样的结论既不严谨也难以说服观众。

       从感性推理来看,剧中的循环可能已经开展了无数次,我们假设个人的行为对未来是可以累计叠加的,而剧中刚刚呈现的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次循环,具体可以理解为,之前的每次循环都会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和积累,虽然所有人物还是按着大致方向发展,但一直累积到了剧中这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出现了,黄雨萱/陈韵如坠落前每次都会靠近莫俊杰一点点,循环积累了无数次最终拯救了陈韵如。按照奥卡姆剃刀理论,这种感性推理的假设条件更多一些,不是《想见你》剧情的最优解,但从连贯程度和情感接受来讲,却是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也与其爱情和情感内核更为契合。

 

 

       虽然《想见你》存在一些Bug需要二次解释,但《想见你》其实在时间穿越理论作品中还有一些较为大胆的创新

        第一个创新点我总结为异步穿越理论。纵观穿越类科幻电影、书籍,基本只要涉及穿越情节,一般主角或者其它同伴会一同穿越时间,共同面对各类情况,关键点就在穿越之前的所有人都处于同一时间段,穿越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步发生的,时间流逝对于所有人都是等量状态;又或者是各个不同时间段的人穿越到了同一时间点,但穿越之前又是毫无关联的,所有人的互动仅仅发生在穿越以后。但《想见你》的异步穿越理论就显得独一无二:剧中的1999年时间线相对于2019年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当2019年的黄雨萱穿越回1999年,1999年的时间线才会向前发展,虽然处于1999年的人们感觉到的时间是连续的,但在2019年的黄雨萱看来,1999年是可以按下暂停键的。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设定,所以在2019年处于同一时空但在不同时间顺序的黄雨萱和谢芝齐,可以分别在不同时间段用同一盘磁带先后穿越到1999年,虽然对于黄雨萱和谢芝齐而言1999年都可以随时按下暂停键,但他们的穿越经历却在1999年严丝合缝组成了全部事件,所有人物主观穿越期间身处2019年时间都是存在差异的,主观上经历穿越事件在2019年也不是同时发生的,但从路人视角来看,两人的穿越事件是连续且同时发生的,这就叫做异步穿越理论。正是这个有创新性的时间穿越理论,出现全新的未来改变过去的剧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剧的悬疑性,也保证了逻辑性的高水准。第二个创新点叫穿越本客体相容理论。这个创新点基本在剧中没有做任何解释,默认其就是基础设定的一部分,即穿越的客体可以与本体见面接触,通俗讲就是李子维可以大大方方的与过去的自己在机场见面,而不会发生时间悖论,甚至可以讨论未来,讲述还未发生的事情。这个设定放在科幻片中其实并不常见,一般作品中就算不同时间的自己可以见面,但决不允许交换未来信息。《想见你》中不但直接使用了这个设定,而是还把主客体见面做为可以改变未来的伏笔,契合了剧情需求,所以还是非常巧妙的设置。第三个创新应用叫时空修正理论。准确来说时空修正理论并不是《想见你》的独创,所以称之为创新应用比较准确。所谓时空修正理论,就是相对于改变过去,未来就会提供一定的修正,让时间线变动不至于太激烈,比如《时间机器》男主虽然每次穿越拯救爱人的手法不同,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宇宙会一次一次修正现实。《想见你》的时空修正理论主要体现在结局最后一集,随着莫俊杰烧掉磁带,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但因为时空修正理论,记忆、实物都是在慢慢消失,而非实时瞬间改变,甚至在时间线完全改变后,陈韵如、李子维都隐隐约约记得另外一个时间线的事情,所以,修正理论虽然不严谨,但是有温度、有温情,留给了观众消化的时间,留给了主人公告别的时间。

 

 

   《想见你》剧情驱动力来源、节奏安排及内核转化。

      大众通常习惯将科幻作品分为软科幻与硬科幻,但像《想见你》一类的时间穿越作品分类界限比较模糊。时间穿越因为其科学基础不够坚实,通常将其归为软科幻,但时间穿越作品通常又理论构架完备、逻辑严谨有序,而且根据广义相对论,穿越到未来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星际穿越》较为严谨的进行了呈现,所以,穿越类作品又有硬科幻的元素,简单划为软科幻也不妥;但将时空穿越归为硬科幻,好像也无法以理服人,因为目前基础科学无法论证向过去穿越的可行性,而且穿越改变历史就算真的发生,我们无法察觉也不可能知晓。所以,我个人认为对穿越类作品不做归类,直接评判是否为合格的科幻作品即可,要看穿越设定是否与剧情内核相匹配,如果把穿越元素拿掉是否剧情逻辑会不成立,穿越元素是否驱动了人物动机,是否对剧情发展起到了实际作用。

 黄雨萱莞尔一笑的回忆,甚至穿越了李子维的时空轮回

 

      《想见你》的剧情驱动来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情感内核,第二部分就是穿越设定。情感内核我们后面会单独讲,而时间穿越对于《想见你》可谓身体之筋骨,所有的剧情都依附于穿越设定,在这个基本的骨架之上再附加了情感、冲突,时间穿越的设定既与人物感情息息相关,又是剧情发展的必要工具,更是全片的逻辑基础,如果拿掉《想见你》的穿越设定,可能还会是一部优秀的爱情片,但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所以,《想见你》也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归根到底,《想见你》的核心剧情推动力就是,与剧情高度融合的时间穿越设定,有了以上扎实的基础设定和主干搭建,《想见你》剧情推动动力十足,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想见你》在基本逻辑非常完善的前提下,对故事节奏的把握也非常优秀。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作者罗伯特麦基讲过,每一个故事场景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存在的,每一幕故事都会经历由冲突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多个场景的转换过渡组成了完整的作品。这其实就是对影视作品提出了基本要求,所有的剧情和场景都要对剧情有推动意义,就像爱情片不能煽情而忽略剧情,动作片不能为了打斗安排打斗。《想见你》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出色,并且很好的掌控了故事节奏,原版《想见你》一共13集,每集1个小时左右,每一集都有起转承以及留白,每一集都有明确目的,每一集都会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同时在结尾又引出下一个问题,每一集都有着主线,可以说每一集都是类似于电影的结构安排,前后每集的衔接也摆脱了一般电视剧单纯剧情衔接,而是采用了更为高级的逻辑性衔接,每集片头曲前的一小段既打下本集的基调,也和上一集做了情感的衔接而非剧情的衔接,通过类似13部电影感的节奏把控,使得《想见你》的形式和内容同样的高级。

 《想见你》的片头制作精良

 

       《想见你》核心就是爱情,因为剧集本质上依旧是爱情片,无论是时间穿越还是悬疑解密,全部都服务于爱情这一主题,所以围绕爱情设置了悬念和疑问,虽然在逻辑和节奏上非常优秀,但在主线剧情的内核转变上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想见你》前期剧情围绕黄雨萱的主观穿越视角展开,提出了以下疑问:王诠胜到底有没有去世?李子维到底和王诠胜有没有关系?黄雨萱到底为何会穿越?前期还是集中在设定的阐述,人物关系的梳理。但随着这些问题逐渐得到答案后,《想见你》中期剧情关注点又转变为了:李子维如何变成王诠胜?陈韵如如何死亡以及是否可以被拯救?陈韵如的死亡和谢宗儒是否有关系?这一阶段的的重点,已经从黄雨萱和李子维的相遇相爱转变成了,两人重新相遇后决定追查真相,两人准备以拯救陈韵如来打破循环,剧情核心已经完全变成了男女主角与外部人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已经由内部转外部矛盾。但《想见你》的后期剧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峰回路转般告诉观众:原来谢芝齐并未杀害陈韵如,一切都是黄雨萱误打误撞,导致陈韵如加重了心理问题,强行结束了外部矛盾。

        这种转变不是不可行,但却由最后几集快速完成,显得过于仓促且衔接不足,说服力不足。这种不顺畅的观看体验来自于底层逻辑的转变,全剧从初期一直都在暗示谢宗儒和陈韵如的死有直接关系,谢宗儒一直出现陈韵如讲话的幻觉,中后期谢芝齐不惜杀人穿越到过去变成谢宗儒。而经过了一系列铺垫之后,所有线索开始收拢,剧情高潮到来,就当观众认为谢芝齐必然与陈韵如/黄雨萱有最后的斗争,所有矛盾要集中爆发时之时,忽然峰回路转,谢芝齐并未杀害陈韵如,陈韵如还是因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自杀了,这样的设定不免浪费了前期的铺垫,也浪费了谢芝齐人物的设定,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拿掉谢芝齐这个人物,把2019年李子维的死亡换成意外,然后陈韵如自杀按照原剧情发生,谢芝齐对剧情也是毫无影响,对于情感内核毫无影响。所以《想见你》在短短一集内,强行把外部人物矛盾变为了内部心里矛盾,过于突兀,留下了一定的遗憾,显得说服力不足,陈韵如的自杀也不如预想的震撼心灵,如果让谢芝齐在陈韵如的自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不要完全舍弃李子维和黄雨萱的内部剧情冲突,剧情的底层逻辑会更加的顺畅。

核心越是悲剧越显得爱情弥足珍贵

 

     《想见你》的感情铺垫以及情感因素运用。

        很多看完《想见你》的观众,安利本剧时都提到了要熬过前两集(国内版本的前四集)才能入戏,言下之意《想见你》的前两集似乎有些慢热,那前几集的铺垫是否过长?是否有必要如此铺垫呢?

        剧中前两集使用将近140分钟的篇幅,分别详细叙述黄雨萱、陈韵如的现状,具体来看,尤其是第一集完完全全就是关于黄雨萱的爱情故事,剧情时时刻刻都在寄刀片,用爱情片熟悉的套路,对人物关系进行反复铺垫,不厌其烦的告诉观众王诠胜已经死了但是好像他还没有死,黄雨萱非常悲伤;第二集又是青春片的套路,讲述了长相和黄雨萱一模一样的陈韵如,在校园和生活中的点点琐事,在这个时间中也有一位和王诠胜一模一样的少年李子维,他们嬉笑怒骂、情窦初开。正当观众一头雾水之时,第三集终于开始穿越的故事,故事开始进入正轨。

 

 

       星云奖得主杰夫·范德米尔所著的《奇迹之书》,是一本专门指导如何创作泛幻想类型作品的著作,他在书中有过以下几个建议,第一,故事讲述时开始的时间点越晚越好,过早的时间点开始讲述故事会显得平铺直叙且比较臃肿;第二,无论故事如何离奇,必须使用熟悉的场景来带入观众,使得观众逐步接受设定。杰夫·范德米尔的建议完美回答了:《想见你》前几集似乎有些慢热的问题,《想见你》前几集的铺垫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对于全剧非常重要。首先,第一集的故事在全剧时间以李子维视角顺序时间线中,已经属于较晚的时段,剧情开始跳过了黄雨萱和王诠胜的相遇、相识、相爱,甚至跳过了飞机失事的重要剧情,直接把时间设定为王诠胜去世两年后,反而把这些时间线上较为靠前的期剧情挪到了最后几集,不得不说吊足了观众胃口,又让整个剧集结构巧妙之至;其次,《想见你》的核心是爱情,但是形式却依托于穿越,很多影视作品第一集就开启穿越显得唐突且解释成本很高,相比来看,《想见你》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将情感代入,使用观众熟悉的爱情片、青春片套路,耐心的将观众与核心剧情发生连接,使得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自然过度到科幻元素中,既为未接触较为复杂穿越剧的观众打下观影基础,又使得情感元素不至于因为穿越而支离破碎,使得穿越的发生自认而然,使得情感的认同一脉相承。最后,前两集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使得观众熟悉了人物关系和人物处境,《想见你》严格意义上来讲有五位主角,而且分布在两个时空,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介绍甚至观众无法记住名字(看完第一集的结尾,确实没有记住李子维和陈韵如的名字),而通过140分钟的耐心铺陈,既使得观众缕清的任务关系,又使得观众对主人公进一步熟悉,同时也为后续剧情埋下了很多的伏笔和线索,就是因为铺垫到位,所以谜底揭晓的阶段才带来了观影的快感。但前两集的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前两集确实显得有些冗长,而且前期的黄雨萱身边的同事角色都是插科打诨式的人物,对于剧情的推进作品并不突出,完全可以减少配角的戏份来压缩剧情。虽然观众看完整个剧情,会认为前两集和整个剧情都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的,但首次观影时,确实会劝退很多的观众,支撑大部分人熬过前两集的正反馈只有情感因素。

 

 前两集关注于黄雨萱及陈韵如的人物关系

 

        但情感因素对于《想见你》,一部爱情科幻片到底有多重要?每每讲到爱情电影,其实大家容易将情感因素爱情构架混为一谈,通常爱情作品中,爱情构架指的是剧情对两人基本关系的构成理解,比如《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女主人公双方关系建立在一种表达不对等的对抗中,《初恋50次》的男女主人公关系建立在一种信息不对等的理解中,所以爱情构架的为主人公设置了一种基本的恋爱舞台,而情感因为就像为这座舞台装饰一样,赋予绚丽的色彩,让其中的人物活起来,让人物在基本的舞台上有自己的个性和人生。

 

      《想见你》的爱情构架前面我们讨论过,剧中在科幻的形式下,使得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主人公多次相遇,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本质上是一场爱情的追逐战。在这种形式和结构很新颖的剧集中,很多时候仅凭故事的复杂程度,情感不需要多么强烈就能打动人心,但《想见你》却依旧对情感因素精雕细琢,使得《想见你》的后劲巨大,结束观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无法走出。《想加你》中对黄雨萱以苦情戏为主,黄雨萱在全剧中,各种场合都会悲伤流泪。但正是这种对黄雨萱过于悲苦情绪的营造,那些黄雨萱与李子维在各个时空仅有的美好时光,才显得珍贵无比,而且柯佳嬿一开始造型不是一眼就会喜欢上的美女,可能是剧情有意而为之,为了凸显陈韵如的青涩和懵懂,但随着剧情发展,黄雨萱让观众越看越喜欢,而且会发现黄雨萱成了耐看型的女生,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就是情感因素带给角色的力量,将角色的内在气质和外貌故事融为了一体,使得观众也更乐于为角色投入真情实感。尤其是王诠胜/李子维与黄雨萱的大学恋爱时光,非但不显得矫揉造作而且能直击人心,李子维在逆转结局前,一直以探究者和全局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相对于黄雨萱的苦情、陈韵如的悲情、莫俊杰的痴情,李子维的情感因素更多的是隐忍和冷静,所以当李子维每次突破界限,表白、帮助、追求黄雨萱时,观众都会释放之前的压抑,使得观影感受有了质的提升。所以,在珍贵和突破中,情感因素才是《想见你》非穿越剧情部分的最大支撑,在穿越剧情的间隙串联起剧情,把观众从科幻形式拉回到情感现实,帮观众将穿越割裂感代为用情感串联,替观众在逻辑迷宫寻找爱情线索,所以,情感因素对于《想见你》既是锦上添花,也是动力源泉。就像一部好的爱情作品,不应该是一时的感动和长久的遗忘,而是不论多久想起,即使已经遗忘了剧情,仍然能想起那些闪光的亮点和真挚的情感,就如《野蛮师姐》的雨中漫步和天人一方,《初恋50次》的朝识夕忘和必有回响,《爱乐之城》的翩然起舞和相视神伤,以及《想见你》的时空追逐和歧路不忘。

 

 

        附加:《想见你》如何使得结尾更加打动人心

      《想加你》采用开放式结局很有意境,但仍然觉得意犹未尽,虽然因为当时的大结局被提前泄露,临时加拍了小彩蛋,使得故事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但我还是觉得浪费了年幼黄雨萱这一条线,如果能将这一条线加以应用,最后的彩蛋就会显得更加有趣。因为《想见你》时空修正理论中,记忆、实物都是在慢慢消失,而非实时瞬间改变,所以可以在黄雨萱最后一次穿越后,将磁带交给莫俊杰销毁时,和李子维告别后,黄雨萱自己先回到了未来,莫俊杰向归来的陈韵如解释了一切(这样也更加尊重陈韵如的角色,而非让陈韵如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改写人生顺畅的多),陈韵如对一切都释怀后,陈韵如希望自己也能听一听last dance,之后,陈韵如穿越到了幼年黄雨萱的意识中,刚好就是李子维把幼年黄雨萱送回到家的那一刻,这时陈韵如对着李子维大喊:“大哥哥,我叫黄雨萱,你不要忘记我哦”,然后被莫俊杰摇醒,然后莫俊杰才烧了磁带,一切重启了。有了这样的改动,使得陈韵如和黄雨萱的起码有一次最终的互动和谅解,也更加能凸显李子维与黄雨萱的相遇、相识、相爱,无论穿越重启都是命中注定,无论阴晴雨雪总会萦绕心头,无论相识何处早已不觉而至,无论时空变换终将温情永存。

 

本文系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全部评论

时光网官方认证影评人

家族信息

时光码字委员会

时光码字委员会

家族人数:5994

2

0

手机购票 方便 实惠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有害信息投诉举报电话:4006-059-500 举报邮箱:service@mtime.com
北京动艺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6-2025 Mtim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715号京ICP备06000714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5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435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