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小城呼兰(现在的哈尔滨市呼兰区),1911年的端午节,主角诞生。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和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一同誉为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2年,结识革命作家萧军;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前往香港后迎来创作高峰期,《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相继发表;
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


直到其诞辰100周年之际,即2011年10月,为纪念萧红,导演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才拍成,2013年3月8日正式上映;一年后的2014年,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也呈现银幕。
两部影片的制作都相当精良,都是描写民国时期女诗人肖红的感情纠葛,演员阵容豪华,对比一下就可看出:
《萧红》 (2012) 《黄金时代》 (2014)
宋佳 饰 萧红 汤唯 饰 萧红
黄觉 饰 萧军 冯绍峰 饰 萧军
王仁君 饰 端木蕻良 朱亚文 饰 端木蕻良
张博 饰 骆宾基 黄轩 饰 骆宾基
霍导的版本里,故事以萧红本人的陈述作为旁白,完全随时间流逝顺叙展开,完全散文诗般的风格;
许导的版本里,故事在众人的平静独白中以顺叙、倒叙和插叙杂糅,其间甚至还不乏时空转换之景。
霍导的版本里,对二萧之间的恋情着墨颇多,而她那段灵魂上的情感长歌以及凋零的爱总让人唏嘘,所以英文片名译为《Falling Flowers》;

许导的版本里,由二萧之间的一封信引出的回忆,间接呈现那个虽激越但互相支持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英文片名译为《The Golden Era》。

霍导的版本里,她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事关民族的志士,展现那平凡人的坎坷悲欢;
许导的版本里,她无心关注前线战情,是致力写作的作家,演绎爱恨交织的生命轨迹。
霍导的版本里,她更多呈现的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作家,直至影片结尾时才演绎病榻上场景,直接演绎升华;

许导的版本里,那个潦倒一生佝偻在病床上的人被着重呈现,生命终结之时重现幼时时光,做到前后呼应。

……
庆幸的是,两部影片都是展现萧红这位“文学洛神”的文艺片佳作。记得霍建起听说许鞍华也在拍萧红题材的电影也要讲萧红的时候,他反而觉得很好:“多一个人拍萧红更好,一定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的。我们有一个义务,别让萧红被遗忘了。”

另外,崔毅、罗峥导演的《黄金时代》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同时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也是相当精彩,有时候你会感觉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还要好,很奇妙的感觉。
“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爱惯了就好了。”
“爱情永远是顾此失彼”
“离人生越来越远,离文学越来越近”
……
那个卓尔不群的黄金年代所产生的美文佳句,着实让人感受到那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如此沉重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却又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