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放大》:放大了什么?
柏林苍穹下 放大 10.0分 2008-07-31 23:59:00
(一篇旧文,值安东尼奥尼大师逝世周年之际,更新了图文,按照时光网的标准要求重新发布。)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愤怒青年、民运、红潮······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充满了喧嚣、愤怒与迷惘。彼时,文艺界也因为各自的立场不自觉地划分几大阵营。电影界里,诸位大师也藉此进行着自己的美学实践:戈达尔把摄影机当冲锋枪,以直白的影像射向对手;帕索里尼摄制了《十日谈》等一系列民俗电影,公然向布尔乔亚趣味进行挑衅;甚至超凡出世的伯格曼也不禁在《假面》插入关于越南的一小段影像,刻下那个年代的印记。安东尼奥尼,则在本片以其一向暧昧的叙事表达着自己敏锐而谨慎的时代观。


    电影伊始,就是一群学生驱车穿越过城市的街道,向行人发送传单,大肆宣传革命理论。摄影师托马斯对此一笑置之,由其阶级出身所形成的观念意识,轻易不受动摇。继而在摄影馆,托马斯面对两位梦想成为模特的年轻女孩的追捧,表现出君主式的冷漠与傲慢。安东尼奥尼把室内的光影与色彩处理得非常炫目,而托马斯则使一切井然有序。通过这一段落,我们见识到了这位狂妄固执的摄影师(注意其身份),自认为能够通过摄影机所反映的“真实”世界来自由掌控现实。



    接下来,在公园随意散步的托马斯无意中拍下一对中年男女草地上相聚的画面。紧随而至的女子索要胶卷,被傲慢的摄影师所拒绝。当晚,心生疑窦的摄影师在冲洗出来的胶片里面,发现了一宗似是而非谋杀案。在近20分钟内,导演几乎是不厌其烦地展现了胶片各个局部“放大”的过程,似乎每一次“放大”都趋于接近摄影师猜测的“真相”,但在印证效果上却是模糊的!这一部分,是全片最为耐人寻味的地方。安东尼奥尼在此并非为了制造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或许只是藉此表达自己对影像与现实之间虚实并存的关系,以及个人理性对真相面前不可知的悲观论调。



    无法在胶卷中探求出真相,随后又遭受入室抢走胶片的托马斯陷入了困惑当中,更动摇着其处世立身的世界观。此前,他固执地认为世上事物均能被人所辨别与确定,但这一事件却成为一个导火索,完全模糊了他对现实的认识。紧接着,托马斯挤入一场室内演唱会,与观众一起哄抢歌手的吉他,在抢夺到手后在场外又把吉他砸得粉碎。这一行为看似费解,却是托马斯矛盾心理的反映。
    结尾处,一群学生在公园里进行一场没有球的虚拟比赛。四处彷徨的托马斯恰好经过场边,并帮助那些学生拾起了一个不存在的“网球”,掷还回场内,一切仿佛处于真实当中——对应着电影的开局,托马斯已经由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一个参与者,用怀疑的眼光去正视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放大》表面上叙述的是一起似有若无的谋杀案,但安东尼奥尼更着力于描述“真相”寻找的过程与个人的精神迷失状态。所以,本片“放大”的并非是谋杀案件的“真相”,而是一个年代的空虚与迷茫。安东尼奥尼的摄影机不是枪,也不是小提琴,而是展现内心世界之瞳,他选择了独属于自己的影像方式在动荡的世界里进行寻找与思考。在所谓黑白分明的年代,是政治上正确抑或文艺上正确?处在左右争斗夹缝中的大师,坚持着个人的独立性,冷坐在波峰浪尖之上,其中的悲凉与无奈只有他本人能够体味吧。

全部评论

影片信息

放大

时光评分:8.0

放大

影片类型:惊悚/剧情/悬疑

上映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66年12月18日

8

0

9

手机购票 方便 实惠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有害信息投诉举报电话:4006-059-500 举报邮箱:service@mtime.com
北京动艺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6-2025 Mtim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715号京ICP备06000714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5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435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