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打开这部电影的,是简介中刘德华与斯琴高娃的组合:这两个全然不搭的演员会共同出现在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中呢?
先不说剧情,单说演员阵容,的确称得上“强大”,刘德华、庹宗华、柯俊雄、郎雄、谷峰、顾宝明、王静莹,几乎每一个都是当时香港、台湾炙手可热的明星。斯琴高娃其实只出现了很短的时间,不过也算很难得了,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站在国民党立场的战争片,扮演的又是一个国民党将领的妻子,在1990那个年代,真不知道这个合作是如何促成的。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国民党撤离台湾之后,一小支国民政府军队伍在中缅边境坚持斗争,虽然前有缅甸军、后有八路军,腹背受敌,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五年,中间甚至曾反攻过云南,并且取得了一些胜利。五年中,这群被政府遗忘的人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失去了很多亲人、朋友、战友,但当五年后国民政府派飞机来接他们去台湾时,主人公一家却选择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原著出自柏杨之手,曾因书中对于国民政府的反思和批判而遭禁,一向被看作“娱乐片圣手”的朱延平甚至为了拍摄这部影片答应黑道老大拍摄另一部卖座娱乐片《大头兵》作为交换条件。影片采用情节剧的方式,结合对于战争场面的写实表现,奉献出一部既有戏剧性又有文献价值的战争片,据说也是朱延平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在改编时作了一些调整,特别是在描写重心上避重就轻,淡化了国共的对峙,强化了国民军与缅甸军的对抗。战争的血腥残酷、败逃之路的坎坷悲壮,通过以邓克保为主的几个人物的命运表现出来,令观众或唏嘘或扼腕。
其中有阿杜率领手下抢劫解放军所运鸦片一场戏,让我再次想起了张思德、想起了延安模式。片中押运鸦片的共产党军官被刻画成一个又白又胖的形象(参见下图),让我想起了《小兵张嘎》中吃霸王瓜的翻译官——美化自己、丑化敌人,这就是所谓的电影为政治服务,在哪儿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