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影响整个世界的疫情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不得不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甚至与朋友和家人隔离。虽然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无限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应该早预见到的。
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传染病》尽管囊括了包括马特·达蒙、格温妮丝·帕特洛、劳伦斯·菲什伯恩、裘德·洛和凯特·温丝莱特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但在2011年上映时并没有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染病》没有此类电影常见的那种老套的集体歇斯底里的情节,而是采用了更现实的风格。
虽然《传染病》在当时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但惊人地准确预测了我们目前的状况,因此非常值得再看一遍。这部电影的表演始终一流,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描述一种正在扩散的流行病的方式,有时让人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非虚构假想。
尽管《传染病》有几个方面与当前的疫情并不完全相符,其中许多是由于当今社交媒体渠道的增加,但氛围非常契合,如从最初的恐慌骚动到最后的善意互助,宛如电影成了现实。

10. 病毒的起源
《传染病》最后以一段蒙太奇短片结束,概述了由于交叉污染导致病毒产生的过程。这段蒙太奇展示了一只蝙蝠反刍的香蕉被一头猪吃掉,导致交叉污染,从而产生了病毒。电影接着展示了受感染的猪被运送到酒店厨房,最终在那里发生了传播。
新冠病毒的起因最初看来似乎与影片中非常相似。疫情爆发之初,普遍认为新冠病毒的来源是武汉的一个“菜市场”,那里出售死的和活的动物,包括鱼和鸟。蝙蝠被认为是原始宿主,但不太可能在“湿货市场”上出售。
换句话说,就像电影里发生的那样,蝙蝠很可能正好飞过那里,污染了出售的肉。
事实上,《传染病》更进一步假设了,砍伐森林才是导致蝙蝠飞向不该去的地方的原因。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这是现实世界疫情爆发的原因,但也没有证据表明并非如此。
我们目前所知的情况是,新冠病毒很可能早在武汉爆发疫情之前就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始传播了。

9. 病毒来自中国?
蝙蝠造成病毒扩散是《传染病》的一个关键情节。虽然爆发点从武汉换到了香港,但该片对病毒发源地的预测令人瞩目。
电影和现实的另一个惊人相似之处是,卫生条件差和食物储存不当是引发疫情的一个核心因素。影片的最后一幕详细描述了受污染的猪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和运输,同时也展示了该五星级酒店主厨不讲究卫生是病毒起源的原因。
这与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疫情爆发之初,许多专家指出,武汉市场现场饲养和屠宰活动物,卫生标准很难维持,造成了从动物向人类传播病毒的高风险。这再次证明了《传染病》的预测的准确性。
不同的是,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蔓延,官方指出新冠病毒源于国外,而非武汉市场。而另一方面,国际卫生组织表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源自实验室,官方则暗示病毒来自美国军方实验室。

8. 非常容易传播
在《传染病》关于疫情的所有预测中,最准确的就是病毒极其容易传播。《传染病》中展示了使用取款机,在赌桌上掷同一副骰子,触摸同样的杯子,都会造成传播。
电影中描述病毒非常容易传播以及由此造成的伤亡的场景,现在感觉几乎像一部纪录片。正如事实那样,COVID-19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威胁,正是因为这种病毒非常容易传播,而且陆续出现的变种新冠病毒的传播效率和致死率也越来越吓人。
虽然电影和现实中的传播方式非常接近,但最大区别是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正如电影《中国医生》中所展示的,在克服了最初的恐慌之后,中国专家很快对新冠肺炎有了清晰的认识,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使致死率稳步降了下来,如今在国内已很少听说有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案例。而在美国疫情却高烧不退,死亡率更高的不可思议。

7. 全球大流行
大流行的全球性是索德伯格在电影中特别强调的一个方面。《传染病》讲述了一个美国人在出差时如何迅速将感染传染给几个人,而她在芝加哥与情人见面的中途停留导致了疫情的迅速蔓延。
在《传染病》中,中国和美国都是重灾区,而且影片强烈地暗示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幸免。电影中使用的数学模型也与目前全球疫情的恶劣情况非常相似。
在影片中,美国被描述为最受影响的国家,并在全球各地展现了大国的影响力,但在现实世界中,应对疫情的糟糕表现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跌。
新冠肺炎与《传染病》中的流行病的关键区别是,儿童远没有成人那么容易受到感染。新冠病毒对儿童的影响较小,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传染,并且往往病情会比较严重。

6. 学校体育馆成为临时医院
事实证明,电影中把体育馆和会场作为临时医院的做法是正确的。新冠疫情爆发时,许多地区的医院系统超负荷运转,导致许多人得不到救治,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在全球许多地区都非常普遍。
电影中的恐怖场景——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艾琳·米尔斯博士慢慢死在美国的一座体育馆中,在现实世界中上演。载满病人的担架床依次排列在封闭的室内,大概是这部电影和现实世界最可怕的相似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政府在适应医院床位不足方面的适应性。在电影中,体育馆里比邻的担架床成了一种常态,但在现实世界中,则展现出了更为创新的举措。
在短短10天内,中国就建成了雷神山医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如此惊人的工程壮举。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建造了类似于方舱医院的收治新冠病人的临时医院。

5. 社交媒体助长阴谋论
在电影中裘德·洛饰演的艾伦·克鲁姆维德是一名极端主义的博主,在我们现代世界中,这种博主普遍存在。克鲁姆维德声称疫情是政府的阴谋,并且向公众传播了错误的治愈方法。
和克鲁姆维德一样,互联网上也充斥着知道“真相”的阴谋家。推特上充斥着声称该病毒是中国人“制造”出来对抗西方世界,或者是美国为了惩罚中国人而创造出来的言论。所有这些阴谋论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任何证据来支持他们的主张。
一些名人也在鼓吹病毒不存在的阴谋论,说唱歌手卡迪·B和名人金·卡戴珊-韦斯特等人率先提出了荒谬的阴谋论指控。值得庆幸的是,伊德里斯·艾尔巴等更多明星在推特上谴责了这些名人的短视。
《传染病》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没有关注到社交媒体的积极利用,尤其是名人的社交媒体。而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来自我们最喜欢的名人(包括《传染病》中的演员)的详细教程,告诉我们保持健康和安全的有用建议。

4. 抢购物资
一旦提到封锁和隔离,全球各地惊慌失措的购物者就尽可能多地囤积“必需品”。《传染病》对抢购混乱的表现可能比现实更为夸张,但对随之而来的恐慌的预测绝对是正确的。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马特·达蒙饰演的马特·埃姆霍夫穿过一家超市,超市里挤满了疯狂的顾客,他们都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电影中也暗示了我们所遇到的由购物者疯狂抢购造成的供应短缺。货架上半空的货架和恐慌的抢购是疫情早期非常典型的表现。
影片准确展现了疫情期间多次封锁导致的物资抢购,但索德伯格没有预测到什么会是最抢手的东西——卫生纸。谁能想到,在疫情早期阶段,卫生纸竟然成了西方人最看重的物品,不过好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出现像电影中的定量配给和排队供应那样严重的情况。
影片中也暗示了,抢劫已经发生在人们身边。在对新冠病毒的担忧下,美国枪支弹药销售飙升,枪击犯罪飙升,影片中已有迹象,不过这部电影没有预料到黑人暴力运动和针对华裔的歧视犯罪。

3.疫苗大战
《传染病》集中讲述了社会和政府应对疫情危机的反应,同时也对科学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展现。包括科学家伊恩·萨斯曼和艾丽·赫克斯托的勇敢努力,后者冒着生命危险测试一种可行的疫苗。
果然,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都非常关注疫苗的研究。像电影中一样,疫苗成了各国对抗疫情、摆脱新冠危机的唯一可行选择。
还好,疫苗的研发并没有像许多科学家预期的那样漫长,几个主要国家都很快推出了各自研制的疫苗。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反复,世界各国陷入疫苗资源抢夺战。
不过,影片中抽号打疫苗的情况并没有在美国上演,美国反而是因为别有用心地囤积了大量疫苗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

2. 封锁几个月,而不是几周
正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执行的那样,实施封锁和隔离时,往往是长期的。我们已经经历了疫情和封锁以阻止病毒传播的早期阶段,见证了电影中的情节成为现实。
影片前两幕描述了疫情扩散的早期阶段,最后一幕则发生在几个月之后,基本上封锁仍在执行。过去一年多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多次宣布封锁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传染病》准确的前瞻性。
疫情爆发之初,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中国需要封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成功战胜疫情。结果武汉仅封城77天后即再度重启,相比疫情不断反复、不断延长封锁令的一些欧美国家,这无疑是中国完成的又一项令人瞩目的壮举。

1. 携手互助才能战胜疫情
在影片最后一幕中,劳伦斯·菲什伯恩饰演的艾利斯·奇弗博士把自己的疫苗送给了同事的孩子。奇弗并没有因为同事的地位比他低,而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事实上,这反而鼓励他更努力地完成工作。
不过现实情况是,一向以世界“老大哥”自居的美国这次在应对疫情和全球疫苗分配中并没有表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而中国在这方面无疑要做得更好,从疫情爆发之初向国外捐献抗疫物资,到疫苗研发成功后为他国捐赠疫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
随着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去年《传染病》重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片中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战胜疫情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从凯特·温斯莱特等演员发表保持健康的防疫建议,到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邻里互助、共同抗疫,总体形势都展现出了人性闪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