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风格独特且寓意深刻的喜剧片经典之作
谢开文 三毛从军记 10.0分 2010-01-19 04:56:00

 

……
 
【演职员表】
英文名:SanMao on Campaign
原   著:张乐平
编   剧:张建亚
导   演:张建亚     
摄   影:黄保华
录   音:詹新
作   曲:潘国醒
制   片:李电亮
剪   辑:孙惠民
动   画:马克宣
动   作:李国民
拟   音:胡伟民
主   演:贾林 魏宗万 孙飞虎 朱艺 张名煜 李颖 蒋雯 董霖 崔杰
片   长:122分钟
出   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上   映:1992年
 
【剧情梗概】
1、1937年,日寇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无家可归的三毛也参了军。三毛穿着完全不合身的大号军服,神态庄重地排在队伍中,参加新兵训练。但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人小力弱的三毛不慎失手,把手榴弹投进队伍中。一声巨响后,排长露出满是怒气的焦黑面孔……。终于上前线作战了,三毛非常勇敢,却又闹出了许多笑话,他莫名其妙地参加了一个敢死队,竟然将日军一网打尽。蒋介石亲临前线慰问将士,三毛非常意外地被蒋看中,不长时间后,一纸调令将三毛派到师部去任勤务兵。但没过多久,给师长当“保姆”的三毛因师长自杀又重返军营,与老伙伴们并肩作战。他们按上级命令组成了一支突击队,然后被空投到丛林中。但飞机却再也没来接他们,三毛和战友老鬼衣衫破烂几乎成了野人。突然有一天,一架飞机从丛林上空飞过,并撒下无数传单,原来战争已经结束了。三毛成为第一批复员的士兵,他摘下军帽,露出了久违的三根白毛,心头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2、1937年,中华民族的危亡到了最后关头,全国进入非常阶段。无家可归的三毛参了军。新兵训练开始,三毛穿着“巨大”的军服,神态庄重地排在队伍中。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三毛不小心把手榴弹投入队伍中,一声巨响,排长一脸焦黑……。日军炮轰宛平,华北情势严峻。作战中,勇敢的三毛闹出了许多笑话,最后参加了一个敢死队,将日军一网打尽。蒋介石亲临前线,慰问将士,看中了三毛。一纸调令从天而降,三毛到了师部担任勤务兵。“高就”的三毛却成天做着保姆的工作。师长自杀了,三毛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哭师长,也哭自己。重返军营,三毛又与老伙伴们并肩作战,他们接受了一个绝妙的行动计划:组成突击队,里应外合夹击。突击队被空投到丛林中,不幸飞机再也没来接他们。三毛和战友老鬼早已衣衫破烂变成野人,突然有一天,一架飞机飞过并撒下无数传单,原来是战争结束了。三毛第一期复了员。他摘下帽子,露出久违的三根白毛。农村荒芜,城市凋蔽,三毛不知该往何处去。
 
3、一架日本轰炸机飞來,投下无数炸弹,机翼下的中国大地,四处在燃烧。外国军舰炮口下的上海,人流匆匆,一片非常景象。委员长在发表演讲:“我們要以无数无名的华盛顿來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來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上海街头,三毛挤在人群里。他调笑趾高气扬的日本浪人,扔木拖板无意中砸了胖警察。胖警察追赶三毛,三毛逃跑,撞翻了水果摊,跳上了脚手架,登上了屋顶,又从屋顶掉了下來,被罩在了一张大篷布里……最后被胖警察抓住了。胖警察拉着三毛,经过征兵站,三毛喊:“老子要当兵!”這样,他就和一个名叫老鬼的人一起当了兵。
 
三毛在操练时,腿抬得不对,被教官打了一棍子。他爬过山梯,吊在半空中,上不上,下不下,狼狈不堪。他练举石锁,举不动,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三毛练打枪,后座力把他震倒,枪弹射向空中,一只野鸭子掉在了他跟前,他喜出望外。三毛练习拼刺刀,向稻草人刺去,用力过猛,连枪带人都穿进了稻草人里。三毛练习扔手榴弹,手榴弹直扔向了他的教官。三毛跟士兵們抢饭吃,结果掉进了空空的大饭桶。在日本国的一个大厅里,一群文武官员坐在桌子跟前,桌上摆着刀叉。一辆餐车推进來,上面是一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蛋糕。各路官员拿起刀叉切蛋糕,一刀割走了“东三省”,刀叉瓜分“中国”,炸弹飞向中国,坦克在中国土地上“隆隆”轧过。三毛挖战壕,把土扔到了老鬼脸上。三毛抬木头,却兩脚悬空吊在了别人扛着的木头上。三毛抡大锤打木桩,锤头飞出,把一个士兵砸倒在地上。三毛观看“上海名媛名票劳军义演”,滿台搔首弄姿,大腿飞舞。一个扮演岳武穆的演员上场,唱“怒发冲冠”,三毛幻觉自己就是岳武穆。三毛在梦幻中与敌人英勇作战,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勋章。在真正的战场上,敌人的子弹把三毛的钢盔打成了“筛子”,三毛就把它当“莲蓬”,在河里用它打水來洗澡。敌人的炮弹打來,把河里的鱼轰到了岸上,一看,鱼都被烧焦了。三毛参加敢死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將炸药捆在兩头水牛身上,放它們向敌军冲去。一团爆炸的浓烟过后,他們看见,日本兵正兴高采烈地用刺刀割下牛肉,在火堆上烤來吃。敌人吃饱了牛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鼾睡,我军从芦苇中冲出袭击敌人,於是我军大捷,押着敌人凯旋。群众夹道欢迎凯旋的国军战士,童子军給三毛献花。委员长來視察,他慷慨陈词,并摸了摸三毛的三根头发。兩个少女送上“智勇双全”的锦旗,委员长就跟三毛在锦旗下合影留念,但三毛太矮,只见锦旗,不见三毛。
 
來了一份调令:“着三毛即日到师部报到,不得有误!”老鬼跟三毛咬耳說:“你现在是如日中天,前途无量,大富大贵……”到了师部,三毛趴在地上为师长擦皮鞋;师长太太大呼“三毛”,三毛就跑去接过她扔來的衣服和丝袜;小少爷坐在高脚痰盂上拉屎,他一喊“三毛”,三毛就跑去給他擦屁股。师长贪恋舞女,玩忽职守,贻误战机,被撤职,於是举枪自杀,以谢国人。三毛給师长送葬以后,又回到了战场。日寇扫荡我村庄,烧杀抢掠。一个鬼子去掏鸡窝,鸡窝里伸出枪口,打椡了鬼子。鸡窝突然立了起來,原來里面是三毛。一群鬼子來追三毛,三毛逃跑,并不断給自己壮胆:“三毛不怕!三毛不怕!”突然一扇窗户打开,一个少女探出头來向三毛挥手:“过來,快过來!”少女和三毛一起打鬼子,用石头弹弓,用跷跷板,用安有机关的像百叶窗一样的楼梯……把鬼子打得呜呼哀哉!打完了鬼子,三毛幻觉:自己在耕地,少女则一副农妇打扮,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并朝他莞尔一笑。晚上,少女端上油灯,三毛老太爷似地坐在桌子边,吸着长长的旱烟袋。少女怀里,抱着兩个小三毛!
 
三毛被编入了突击队,要空降到敌后去。三毛和老鬼等登上飞机,升空以后,突然遇到日本飞机截击。三毛他們的飞机被打得摇摇晃晃,颠颠倒倒。驾驶员喊:“快跳伞,逃命吧!”三毛从來没跳过伞,很害怕,飞机一斜,把他从舱门“倒”了出去!三毛急速下坠,在空中乱蹬乱抓,突然,伞却打开了。三毛觉得有点悠闲了,正好有几只小鸟从他面前飞过,他一伸手,就抓住了一只小鸟儿。三毛和老鬼掉到了树林里,被挂在了大树上。树下有兩只狼在等待三毛。三毛挣扎着喊:“不要不要,中国狼不咬中国人,有种去咬日本鬼子啊!”一声枪响,一只狼倒地,走出一个日本鬼子。鬼子向三毛射击,打断了吊住三毛的伞绳,三毛从树上掉下來,砸倒了這个鬼子。三毛和老鬼互相用“咕咕,咕咕”的暗号联系。一队鬼子兵來了,三毛和老鬼就学公鸡叫,学鹅叫,学狗叫、马叫、驴叫……。鬼子兵被搞糊涂了,也不甘示弱地学起公鸡叫來!叫了一阵子,三毛和鬼子兵們排起了长队,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來。一个小胡子鬼子兵当老鹰,三毛当母鸡,护卫着一队小鬼子兵。玩累了,三毛从鬼子兵身上取过兩颗手榴弹,夹在屁股下面学母鸡下蛋。鬼子兵乐疯了。三毛拉响了手榴弹,一声巨响,鬼子兵被炸飞了。三毛和老鬼依然在树林里叫着“咕咕,咕咕”,以联系后援部队,但此时他們已是破衣烂衫,老鬼已变成电影《白毛女》中那样的“白毛男”了。银幕上打出字幕:“八年了,别提它了!”漫天礼花,灯泡组成了巨大的“V”字,委员长也神采飞扬地发表演讲。三毛复员了,他内心茫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幕后花絮】
      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而后加入了“抗战漫画宣传队”。1946年创作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1947至1948年创作长篇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这个艺术形象,激发了所有人的共鸣,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张乐平也被誉为“三毛之父”。漫画形象“三毛”始创于1935年,最初只是一个谐趣的人物。
      代表作《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三毛从军记》最早连载于1946年5月12日至10月4日的《申报》上,讲述了三毛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聪明勇敢的三毛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三毛从军记》描述的是三毛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军营生活,虽然含有一些谐趣的内容,但主调却是讽刺,它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由于作品当时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却是刺向敌人的一把短剑。它标志着张乐平的漫画人物三毛从早期的趣味性发展到战斗性的质变,标志着张乐平创作上的重大飞跃,也预示着张乐平连环漫画杰作《三毛流浪记》的诞生。解放后《三毛从军记》曾一度被列为禁书,至1984年才得以开禁。1992年,这部连环漫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同年,张乐平临终前决定将该作品的全部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影片风格独特、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描述了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用讽刺的手法展示了战争中“小人物”的境遇,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人和什么力量操纵着“小人物”的命运?
      在许多人记忆中,一定会有这么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光光的大脑勺上插着三根短毛,或趴,或卷,或翘,还配一个圆鼻头,大而亮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整天制造麻烦却总能转危为安。这便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三毛从军记》拍摄成了电影,该片赢得国内外多项大奖。甚至在公映后的几十年里,仍然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导演张建亚把初出茅庐的理想寄托在了一个动画人物身上,还是少有的。对电影的理想最早也是通过三毛来实现的,22格非常规的技术处理使得整部片子充满了黑白片时期人物行动稍稍快于常人的风味,对某人戏剧式的模仿等等,都是很专业的表达。而最值得感激张建亚的是,很多人还是由这部片子开始重新认识三毛,特别是对孩子们。张建亚这样形容:“孩子们是憋着尿也要在电影院里把我的这部电影看完的。”
      在《三毛从军记》中,首先以儿童观众的视角和心灵去观察影片,感受他,他具有浓厚的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特色。这是儿童电影最基本的同时又是一个要求。影片应使孩子们感受到某些具有认识和教育价值的内涵。影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生动体现,让观众感受到日寇野蛮侵略中国的情景以及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腐朽侧面。
      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长大的。”的确,三毛从1935年问世以来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因为他正直善良,自强不息,聪明机智,富有童趣,拥有独特的艺术内涵。他给人以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鼓舞,在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乐观坚强,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在中国人心中,三毛不仅仅是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形象,更是一种民族形象。他如同阿甘,如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引得无数人与其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小三毛,将伴随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该片荣获1993年第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男配角奖(魏宗万饰老兵)、最佳化装奖(殷丽华、沈东生);第六届中国童牛奖优秀儿童片奖、优秀导演奖;首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观赏效果奖、艺术创新特别奖;上海第一届宝钢高雅艺术奖优秀故事片奖;哈尔滨第五届冰雪电影节“冰雪杯”银奖;葡萄牙第二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五十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等。在1999年上海电视台举办的首届STV荧屏夏令营中,被小朋友们投票评选为“观众最喜爱的电影”。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
 
     《三毛从军记》精彩视点(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组)
      一个三根毛、圆鼻头沦落街头的流浪儿三毛!一段流浪儿无所畏惧、傻大胆参军抗战的滑稽喜剧!一部充满了小人物、小快乐、小幽默的经典作品《三毛从军记》! 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创作的描写三毛参军后诙谐军营生活的作品《三毛从军记》搬上银幕,由第五代著名导演张建亚执导,年轻演员贾林与实力派演员魏宗万联袂出演,将军营中一老一少俩兵相互之间既爱又恨的形象塑造得幽默传神。这部极具漫画风格的影片不但多年来深受观众的喜欢,也荣获了1993 年第 13 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化装奖。三毛究竟在每个人心中怀有怎样的情感!原作者张乐平最看重的作品在导演张建亚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伟大的作品、精彩的再现!另类的风格 最恰当的演绎!本期《流金岁月》带您欢乐品尝《三毛从军记》!
      一、“三毛迷”张建亚真诚说服漫画大师张乐平将《三毛从军记》搬上银幕
      漫画大师张乐平的漫画人物三毛始创于1935年,最初只是饭后茶余的消遣。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在影片《三毛从军记》的片尾,我们也看到了导演张建亚专门打出的“向张乐平先生致敬”的字样,张建亚代表了所有的“三毛迷”们对这位漫画大师的敬意。张建亚说到张乐平时极其动情,张乐平把自己作品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眼神中流露的情感让张建亚决定:“我一定要拍好这个作品,拍不好我对不起这个老人的。”
      二、1992年大师辞世,导演恍如梦境
      15年前的1992年对于所有的三毛迷来说是悲痛的,因为“三毛之父”的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与世长辞,然而1992年对于三毛迷们来说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看到了第五代导演张建亚将《三毛从军记》搬上了银幕,让经典延续着。当张建亚导演拍完最后一个镜头的那晚,他的梦中出现了大师张乐平的身影,然而第二天就得知大师逝世的消息,这一切都让张建亚无法忘怀。
      三、淘气小武生成为经典“三毛”
      糊里糊涂就加入摄制组,当年年仅15岁的学戏的孩子贾林就这样成为了银幕上所有人心中的“三毛”,贾林把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塑造得唯妙唯肖,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过程,以及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的经历展现了出来,夸张的表情、诙谐的动作都为影片中的三毛创造了极强的漫画风格,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然而这个从未接触过影视的孩子在剧组享受着导演带来的游戏感,甚至拍摄过半连剧本都不曾看过。
      四、下跪求来的“老兵”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张建亚改编《三毛从军记》的剧本,添加了一个原作中没有的老兵油子角色,张导将这个角色锁定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实力派演员魏宗万身上。但是当年已经54岁的魏宗万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大和要与孩子演对手戏拒绝了这个角色,不曾想张导就突然跪在地上,吓得魏宗万也急忙跪下答应了这个角色。首次与张建亚导演合作就出演了一个漫画之外被虚构的老兵油子形象。这个老兵与三毛之间即爱又恨的关系使得故事发展中笑料百出,一个个被无数观众记住的经典段落情节也都是出自这个老兵与三毛的对手戏中,其中众多至今让人捧腹的笑料都是演员和导演在现场碰撞出的结果,这个角色不但让观众看到了魏宗万身上超强的喜剧细胞,也为他迎来了难忘的殊荣——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五、两代三毛共相聚
      1948年由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将漫画大师张乐平最出名的作品《三毛流浪记》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这部影片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也成为了很多观众心中三毛的代表,这其中就包括这部《三毛从军记》的各位主创人员,小三毛的扮演者贾林也曾经是王龙基的崇拜者,这次两代三毛共聚《流金岁月》。

      张建亚编导《三毛从军记》
      ——节选自《中国电影百年(下编)》
   “后现代喜剧”重塑漫画经典
      1992年,“第五代”导演张建亚完成了两部“后现代风格”的喜剧,《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两部均出自上海40年代漫画的电影让张建亚的名字留在了中国电影史上。郑洞天曾在《九二年的三毛》一文中提道:“张建亚是得三毛真味的,电影《三毛从军记》引起的笑声,和当年的人们看连环漫画发出的笑声大不一样,这是九二年的笑声,笑谈往昔,夹杂着自嘲的意味。”张建亚则表示“那个时候,‘第五代’已经风格林立,前路已封,后路被堵,只好‘绝境逢生’,陶醉在让人舒坦,也让自己舒坦的漫画里。”
    张建亚:颠覆传统得“三毛”真味
      被动多于主动
      我毕业后回到上影做过一阵子创作室主任,在组织剧本的过程中,迷恋上了伍迪·艾伦,反复看他的片子。后来我去美国时曾见到他,他很吃惊:“中国人怎么能够理解我的电影?”因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他讲的也都是美国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事,而他在美国的观众也是特定的一小撮人。我拍《三毛》的时候正是非常非常迷他电影的时候,也可以说受他电影的某些启发。《三毛从军记》是漫画的电影,当初其实是被动多于主动。一方面是让市场逼的,虽然之前已经拍了一些电影,但是心情一直不舒畅,心里想的与市场要的似乎总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到90年代初,“第五代”作品已经风格林立,各条路都有人走过了。我把自己重新当作了一个观众,自问我想看什么。希望能够拍出属于自己的片子,好看、好玩,顺着自己“心气儿”去拍的。找来找去,想到了漫画,深入浅出,看似通俗意义却不俗。
      蒙恩得惠于张乐平先生
      解放前的上海集中过全国一流的漫画家和最一流的漫画,张乐平的“三毛”,叶浅予的“王先生”都是家喻户晓、经年不衰的。我上小学时看过两三册成套的《三毛从军记》,很多细节历历在目。90年代初再看的时候,还是喜欢得不得了,我就去找到张乐平老先生,向他谈起我的改编设想,当时老先生已经在病榻上了,我明显感觉到他的犹豫,那种神情我至今还记得,就是有种自己的亲生骨肉让别人领养去的伤感。
    《三毛从军记》拍出后受欢迎,很大程度上蒙恩得惠于张先生。“三毛”出世是在1935年,1945年回到上海时,老先生创作《三毛从军记》在《申报》上发表,提出“有话无文,连而环之,在文盲居多的中国,可算是大众化”。那是他很偏爱的作品,他怀疑我们拍电影能不能把神韵拍出来。后来我们找他谈了很多想法,坚持是要拍原汁原味的漫画电影,老先生终于同意把改编权给我们了。半年后,就在我们拍完最后一组镜头的时候,听到张乐平老先生过世的消息,他没能看到我们的电影。其实人生的遗憾往往就像编剧精心安排的情节一样。
      玩真假于股掌之间
      我想做一部常规与非常规之间的电影,需要找到新视角。当时就考虑把影片做成一套大漫画,因为发现四格漫画中的三毛缺少一个比较实在的对立面,难以串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而且我所希望的三毛是一个历史真实中的存在,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貌似真纪录片的影像片段,让三毛在里面出现,让他和历史中的大人物出现在镜头中,想成为大人物的三毛屡战屡败仍痴心不改,屡败屡战仍摆脱不出去的这种感觉人人都能理解到。
      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1937年、1938年的全部《申报》,还有《大东亚作战史》、《蒋介石评传》等等,看到老蒋那段关于华盛顿和岳武穆的语录时,顿时来了精神,于是找到孙飞虎演蒋介石,三毛参加战斗严格按照淞沪战役处理,用黑白纪录片的方式重现,纪录片与卡通段落拼接,玩真假于股掌之间,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不真不假,亦真亦假。
     “王先生”小市民气更重一些
      拍完《三毛从军记》总觉得肚子里的“坏水”还没抖落干净,于是就又拍了《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三毛从军记》中原作的成分比较多,算是漫画的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我的主观色彩比较浓,是电影的漫画。如果说“三毛”还是个小屁孩的故事,“王先生”则小市民气更重一些,而且和我们一样是成年人的故事,其实是想调侃一下电影,调侃一下文艺,最重要的是调侃一下我们自个儿。拍这两部电影的时候,没有想过什么“主义”,目标是想让自己的电影让人喜欢。
      都知道上海人喜欢吃阳春面,我以前经常去一家面馆,门口的招牌贴着供应“硬面,硬硬面,硬硬硬面”,还有“烂面(软面),烂烂面,烂烂烂面”。我觉得我们行当现在越来越少的是这样特别精细地安守自己职业身份的导演。现在很多奔国际电影节去了,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这个行当毕竟不是体育竞技,在人家只有“烂面”的时候,你能够做出“烂烂烂面”,那才是我真正钦佩的。
 
【相关评论】
      真正的喜剧(pyl2002)
  电影的幽默所在
  《三毛从军记》在本质上更接近世界的喜剧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而言,在语言上创造喜剧效果的电影少之又少,这是与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西方,历史上的喜剧电影主要是以人物在表演的基础上构筑喜剧的情节,一是演员得出位表演来博得观众的大笑,类似于中国的“出傻像",代表是美国的吉姆·凯瑞或是英国的憨豆先生,这是个人魅力上的戏剧表演;二是以现实生活上的冲突,以电影中的众多人物在荧幕上的“不合时宜的冲撞”为基础的喜剧,这种喜剧电影的产生不是演员的“出傻像”的表演,而是依赖于电影编剧或是导演在情节上的安排。在中国,大部分的喜剧效果是依赖于编剧的台词设置和演员的台词气韵,是一种语言的制胜,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而不是依赖于表演产生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的特点是均有文化的问道,缺点是没有表演的重要支持,对于以中文母语的我们来说,能过深问其中的精华,但是对于外语人来说,翻译的字幕失去了其喜剧的效果,不能过引起共鸣。这也是中国喜剧电影制肘的所在,不能在世界上流通。
  电影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从它产生的本原上看,就是一种生活的表演艺术。喜剧电影要在陌生的国度引起注意,就要看重在表演上的喜剧效果的设置。台词构成的喜剧效果只是一种中国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的阳春白雪,一旦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就会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正是从这方面出发,《三毛从军记》部分方弃了语言上的优势,效仿西方喜剧电影在技巧上的设置,从情节上完成了对电影的喜剧造型,加大了演员的表演戏份。
  影片一开始,就是三毛在日本人的身后,学者日本人德“鸭步”,都得满大街上的人发笑,三毛发现日本人的木屐之后,断然将自己的简易的木板子做成的血扔到。飞出去的血正好砸到了路边警察的头上,引来了警察的追逐。这一段是从电影技巧上创造的喜剧效果,影片用升格的方式,制造出人物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动作节奏,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是模仿早期黑白电影的手法。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不完全追寻24格的定律,往往每秒钟高于24格播放。现代的人观看这种电影万网在感觉上觉得好笑,导演正是在近现代的电影技术上模仿早期的电影令人发笑。
  三毛从军之后,国民政府军完全是一幅豆腐渣式的军容军纪,导演在表现国民党滑稽军训时,把一群鸭子左右奔跑的画面和列队表演的镜头剪辑成隐喻蒙太奇,将国民党的列队军训看成是一群鸭子的奔跑。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官围成半圈,某位官员口里吐出的枣核般的东西竟然化作了战场上的炸弹,从天而降,不但具有了库布里克电影中猿猴的手里的骨头抛上天后化成宇宙飞船的功效,而且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
  战争结束后,三毛用被子弹射穿的帽盔盛河水,挂在树枝上淋浴,并怡然自得。当敢死队用一只牛,在牛的身上绑上炸弹,牛的尾巴上绑上鞭炮,牛冲入日本人的队伍。事成之后,敢死队的成员口哨凯奏高歌,魏宗万饰演的老兵发现并纠正了别人走调的口哨声,并躬亲示范的给除了掉。战争是三毛和老兵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使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也不应该完全被战争占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放松,电影就有了喜剧的成份。
  当然,电影并不是仅有诸如此类的单体式的喜剧效果。导演还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三毛和老兵在撅壕沟时,眼看就要完工,上级却要求再挖一尺,除看到此处,多公民党高层更是恨之入骨了。三毛根本上拿不起铁锹,在老兵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任务,眼看完工在即,却又接到上级的命令,还以为是官僚作风作祟,却原来是导演摄制的一个大包袱。大战刚开始,三毛在凳子下面又垫上石头,才刚刚看到战壕的外面,镜头拉开,所有的战士都站在凳子上面作战。此时迎面而来的子弹穿透了三毛的钢盔,三毛倒身在地,惊愕于生死,用一种悲凉的幽默表现出来。战争打响不久,在没有败势的情况下,上级竟然下达命令——撤退——所有的人必须带着板凳撤退!又是一个官僚作风的命令!镜头转换,冲上来的日本士兵跳入战壕,却看不到外面,出战壕必然会受到国民军的打击,出路只能是向后退,难就是不能过战壕。此时才能明白编导的设置给决策者的智谋。幽默!
  电影的人文关怀
  如果电影只是停留在对喜剧的造势上,那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三毛从军记》的成功就不只是停留在戏剧的商业元素上,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三毛和老兵的关系转变是也是电影重点表现的东西。
  从开始,老兵拿三毛“开涮”,三毛盛饭的时候,绊三毛进入了木桶,到后来两人合作抬木头,是两人关系开始好转的征兆。两人合作打桩,合作挖战壕,到劳军现场刊物女们表演,三毛从姑娘们扔下的袋子里拿到了烟和梳子,烟给了老兵,这是两人关系加深的过程。二人并肩作战在战壕里,老兵叫嚣着“给排长报仇”,我们知道老兵不是军队里的老油条,也是一条有着“岳武穆”精神的中国人。三毛在河边洗澡,日本战机袭来,老兵来找三毛;三毛在“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言下毅然投入到敢死队的行列,二人的关系此时已是同生共死的高度。至此,电影完成了两人关系的转变,以后完全是二人并肩作战的铺叙。最后两人不但结伴去日本人的后方作战,在失去了后方支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幽默和勇敢,徒手杀死了一队的日本人,并且结伴在森林里苦苦等待后方支援到百头,以指导战争结束,日本人战败。
  电影的人文还体现在影片对于岳武穆精神的追求。“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我们要以无数的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这里的“我们”不是国民党政府的高官,是真正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对于岳武穆的崇拜,是对于日本人反抗新声。就连三毛这样一个吃不饱的乞丐都怀想自己是岳武穆。“三毛虽然不认识岳武穆、华盛顿”、“三毛还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却在劳军的现场,幻想自己化身成为舞台上的岳武穆,手握大枪和日本人对抗,一枪扎死几个人。经过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三毛完全成熟起来,到最后“三毛觉得他就是着无数个岳武穆中的一个”,事实证明,在外敌的侵略下,中华民族的每个人就是一个完全的英雄,哪怕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
  电影的讽刺力量
  电影让国民党的高官决策者站到了人们的对立面。三毛和众人合理歼灭日本人,在合影的时候,三毛不停的教导着抬高锦旗,最后完全地挡住了自己的脸,确实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民党高官和一个战争的英雄合了影——这个英雄在照片上甚至没有露出脸,只要有高官的脸就可以了。
  战争的英雄被高调了,到师长的手下打杂,不停的被师长、师长太太、小少爷呼来唤去。英雄给师长端茶倒水、点烟擦鞋;为师长太太洗衣物,还要为她隐瞒偷情的秘密;为小少爷擦屁股,在日本的战机袭来的时候不但要去接小少爷,还要背他到防空洞。三毛跑来跑去的大堂里,粮满了洗好的衣服,衣服的下面还是一群跑来跑去的鸭子。和三毛相比,师长只顾跳舞,用“再议”来搪塞一切战务情报,最后导致贻误军情,是无能;师长太太在师长的棺材面前,顾镜自怜,是无情;在日本的战机袭击下,和三毛同龄的小少爷,不愿跑,让三毛背负到防空洞,是无知。
  三毛在与老兵的相处下,学会了肝胆相照,机灵应变,巧妙杀敌;相比下,三毛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了,国民党高官的陋习“不该看得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饿的不饿”。三毛学会了对着电话说“再议”。
  电影的美好憧憬
  三毛在救他的小姑娘面前,在半睡半醒之间,怀想起了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画面,自己在牛背上吹箫,在田间耕地,妻子在家里纺织。只要没有外敌侵入,国人乐于做一个悠闲自在的闲云野鹤。
 
      最具后现代意味的漫画电影(寻找boss星座人)
  与“第五代”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深刻思辨的电影寓言不同,张建亚的漫画电影是不要求观众在电影中大费脑筋的,其电影以极度夸张的喜剧手法对经典本文进行了滑稽的模仿,在不经意间玩起了“后现代”。
  提起“后现代”,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周星驰,随着《大话西游》在大陆的走红,“后现代”已成为一种时尚标签,被影迷们贴在星爷身上大加崇拜。殊不知中国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两部后现代主义的杰作,《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其代表作《三毛从军记》在形式上大胆打破传统喜剧的创作规范,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兼收杂取、拼贴戏仿、花样翻新的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艺术上不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严谨与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凑与解构,但对道具、表演、场面及电影镜头形式的夸张搞笑特别注重,让观众在获得观赏影片当下获得瞬间快乐与满足,并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思考。
  游戏与漫画
  影片开始就上演了一幕经典的“你追我逃”场面,三毛在前面上蹿下跳把在后面追的警察耍的团团转,一个灵活敏捷,一个狼狈不堪,所到之处“鸡飞狗跳”,让人看了啼笑皆非。这种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贯穿了始终,宽大的军装,瘦骨如柴的身体在整个军中显得尤其突兀。特别是当他在扛木头时,由于个子太矮,竟被木头“抬”着走,这种力量的悬殊被导演处理的尤为精妙。
  动画中大量出现的手法也被导演放到这部真人电影中重现:被车压死的人变成了纸片,人撞在玻璃上留下了一个人形,训练官被炸弹炸得焦黑,被榔头砸死的人还不时翘下脚以示挣扎。这种夸张的恶搞现实情景也只能在漫画中才能看到了,但张建亚却打破传统,把这种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而且也不会让人觉得做作,反而更具喜剧效果。
  经典戏仿
  戏仿遵奉快乐原则,在给人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看待时事和人生的另一种眼光,看出了人生荒诞挣扎、可鄙可笑的一面。创作者以调侃、嘲讽、玩笑抑或致敬的心态仿拟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变形和夸张中,以游戏的心态,联想到源文,从而享受急速心理落差带来的刺激和快感。张建亚对于经典的戏仿、解构看上去就像漫不经心地散落在电影的每个角落中。影片中的许多段落和细节,都是经典电影中的典故,而且似乎都给张建亚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在水上舞台劳军场面中,可以看到,是借鉴了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但张建亚却让望远镜飞起来这种戏虐的手法让人感到神奇。而且在之后又添上了独具中国色彩的京剧表演,从道具、表演、化妆上塑造了一个三毛版的岳飞,就连他的敌人——日本鬼子也画上了脸谱,这种戏曲的场面也算是对经典的解构吧。如果说一颗炸弹落在池塘里炸死了鱼,是模仿《希望与光荣》,可第二颗炸弹把鱼都烤熟了就完全是出自张建亚的想象力。
  当年庄严的“革命样板戏”更逃不过张建亚的嘲弄,不但样板戏中最为经典的十八棵青松造型的影像成为了他颠覆的对象,而且他还让《沙家浜》中的芦苇荡以活跃其间的新四军战士出现在三毛的梦中,连鼓点、动作、走场乃至手势、念白都是一模一样。
  甚至于,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一句声明也被张建亚拿去搞笑了一番,在电影开头就来了这样一句声明:“本故事全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而影片也是基于这句声明出现了大段新闻纪录片片段,穿插在整个影片中。为了看上去真实,影片在形式上的模仿也做的面面俱到——片中的新闻片段都根据解放前电影胶片条件采用了粗颗粒影像的黑白片,偶尔还会有士兵回过头来偷偷瞟一眼镜头,以吻合纪录片拍摄时常常会出现的情况。
  乍看之下,这样一锅端了的大杂烩似乎使这部影片有些荒诞不经,然而正是这星星点点散落全篇的细节构筑起张建亚漫画的全部风格:在电影中调侃电影,调侃艺术,最主要的还是调侃一下人们自己。这样的调侃和自嘲轻松随意却又不失幽默的睿智,荒诞滑稽之余又令人在细细回味时感到一丝淡淡的辛酸。
  反讽社会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原本书写的是一个在旧中国的街市上游荡乞讨的苦孩子,他的境遇是对旧世界的嘲讽和控诉。而在张建亚的影片中,三毛却成了一个在诸多偶然因素的造化中屡屡胜利的“抗日英雄”,排长、团长、师长通通都只是他的陪衬。这无疑是在戏弄嘲笑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讽刺社会现实。影片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代表,遵循底层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力图撕扯正统权威的虚伪面具,还原历史真实。
    事实是:做了英雄,以为成功了,但仅仅是以为。影片开头,大人物发话“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于是三毛去当兵,做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受过苦吃过难,虽然没有为国捐躯,但也立下过不少功劳。可到头来,还是被人遗忘,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小人物。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小把戏永远是小把戏,他和牛师长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一句台词“完了”一语双关,也同时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影片的反讽通常具有双意指向,表层意义似谜面,是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所言非所指。一方面采取佯狂超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用多种手段暗示,引导观众洞察谜面背后的深层隐喻。人们在嬉笑滑稽可笑的同时,不断参悟到一些思想的机智和反讽的锋芒。
  联系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对芸芸众生尤其是灰色小人物来说,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以“无厘头”式的滑稽模仿产生喜剧效果,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这样才能在电影这个“幻想世界”里获得某种想象性的满足。
 

全部评论

谢开文

影片信息

三毛从军记

时光评分:7.7

三毛从军记

影片类型:战争/喜剧

上映地区:中国

2

0

5

手机购票 方便 实惠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有害信息投诉举报电话:4006-059-500 举报邮箱:service@mtime.com
北京动艺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6-2025 Mtim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715号京ICP备06000714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5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435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