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俄罗斯化战争片的标准模本
lbh_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7.0分 2012-03-18 16:44:00

 

这个电影原名叫《布列斯特要塞》,很有历史感的名字,不知是谁把它和派拉蒙制作的知名电影《兵临城下》联系起来,大概是为了便于市场运作,两部电影虽然都是描写二战时期前苏联战场的战争故事,但风马牛不相及,讲的故事完全不是一回事,从影片的视角、立意、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制作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刻意用片名把它们扯在一起,有误导观众的嫌疑。

 

该片是由白俄罗斯为主摄制的,是根据前苏联著名作家斯米尔诺夫1957年出版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及参照瓦西里耶夫1964年的小说《未列入名册》改编而成,而后者因为创作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蜚声影坛。显然影片受苏联文学传统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前苏联在拍摄卫国战争时期的大部分电影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先是有一段和平时期美好安定的生活景象,加上一点浪漫色彩,然后战争爆发了,炮火连天,血腥杀戮,法西斯的残忍,粉碎了这幸福祥和,人们面对苦难,奔赴战场,勇敢杀敌,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这些老套战争片的要素在该片中都有所表现,但这片子并不是没有看点,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遭遇以及对人性的拷问,会引起我们深度的思考,其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颇具一些亮点,可圈可点之处是有的。

 

影片是通过少年小号手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他叫萨沙,而影片的亮点正是这位小号手带给我们的。童稚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很单纯,苦难的生活经历影响着他的心理变化,在天真中流露着早熟,这是最让人怜爱的,他能为取悦小女朋友倒挂树梢,也能在战火中对她严肃认真的下达命令,正是由于他的纯真和简单,所以比大人们更显得沉着,孩子的心理轨迹不按常理,更能在危机中表现出一点小智慧,小聪明,是他在弹雨中取水给干渴的人们,是他奔走在各个战地传达命令,他逃脱了多少次濒临死亡的困境,我们看到的总是那双充满稚气而又倔强的大眼睛。战争虽然给人带来苦难,也带来坚强,别人都死了,只有他活了下来。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观赏影片,其中两个重要情节不能忽略,德国人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让苏联淬不及防,造成重大损失,责任应该由最高统帅部负责,当时有那么多的情报证实希特勒的野心,斯大林仍然作出错误判断,布列斯特要塞是德国人发动明斯克战役的一条通道,以重兵进攻,在敌我力量极大悬殊情况下,军人拼死抵抗,迟滞了德军9天进攻时间,要塞终于失守,绝大部分指战员牺牲,然而这些英雄壮举在二战结束后并未得到苏联官方的认可,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些侥幸活下来的被监禁、被开除党籍,受到惩罚,只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 否定了斯大林主义以后,才渐渐为他们平反,追认为苏联英雄。另一个情节是要塞内有200多军人家属,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但要塞里没有粮食和水,这些人濒临死亡的边缘,指挥员无奈让他们打着白旗走出要塞,这个命令是人性化的,不能看做是一种投降行为,然而德国人却把这200多妇孺全部残忍的杀害了,法西斯真的是畜生。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令人痛心疾首。极端政治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与法西斯灭绝种族式的残忍野蛮杀戮,同样是对人性的践踏。记住这两个细节吧,这大概不是影片的立意,却意外给观众带来了冷峻的思考。

 

前苏联描写二战的电影,撇开斯大林时代概念化的歌功颂德不提,风格可以说自成一体,现在虽然加盟解体,社会制度改变,但文化传承仍有延续,硬朗与温柔并举,严厉与乐观同现,有时还带一点忧伤的诗情,但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不足,讲故事的线索仍摆脱不了程式化,表象化的毛病,像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优秀的战争片并不多见。可以说《兵临城下之坚守要塞》是俄罗斯化战争片的标准模本。

 

 

 

 

 





 

 

 

 

全部评论

lbh_

影片信息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时光评分:7.2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影片类型:剧情/战争/动作/历史

上映地区:中国

上映时间:2012年03月16日

1

0

8

手机购票 方便 实惠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有害信息投诉举报电话:4006-059-500 举报邮箱:service@mtime.com
北京动艺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pyright 2006-2025 Mtim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715号京ICP备06000714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5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435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42号